原標題: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無人機充當“瞄準鏡”
專家聊裝備
俄羅斯海軍近日首次使用無人機充當空中“瞄準鏡”,指引艦載導彈精準打擊海上運動目標。據俄媒報道,這項測試成功引導軍艦發射了“口徑”巡航導彈和“寶石”反艦導彈實施攻擊。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教授盛懷潔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為艦載導彈指示目標仍依賴大型水面艦艇、高空偵察機、預警機或偵察衛星等有人平臺或衛星平臺,需要構建一整套偵察情報系統復雜、信息傳輸要求高、技術相對先進的目標引導體系。俄羅斯通過造價低廉、空勤保障簡便的無人機進行目標引導,不失為一種解決方式。
無人機充當艦載導彈空中“瞄準鏡”,要先于導彈到達海上目標區附近巡弋飛行,搜索并鎖定攻擊目標,連續不間斷地通過光學偵察等方式測量目標方位,獲得目標位置信息。艦載導彈發射后,會先按照制定的巡航路線飛行,在到達目標區附近一二十公里、進入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前,無人機為導彈提供目標指引,將目標位置信息通過專用數據鏈傳送給導彈,引導導彈進行打擊。“這個過程就好似給導彈安裝了空中‘瞄準鏡’,減小導彈因海上目標移動產生的制導誤差,以保障導彈的末制導精度。”盛懷潔說。
一般來說,艦載導彈末制導采用主動雷達,受雷達波束范圍和靈敏度的限制,當海上目標處于運動狀態時,很有可能發生雷達探測不到目標的情況,這時的目標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無人機就是在這個環節發揮作用。
不過,并非所有無人機都能夠充當艦載導彈“瞄準鏡”,這要求無人機具有比較完備的數據鏈系統,較強的信號處理能力,無人機的作戰半徑要與導彈射程相匹配,此外,無人機的突防生存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也必須很強。盛懷潔認為,“前哨”無人機的作戰半徑僅250公里,為射程300公里的“寶石”反艦導彈指引目標應該沒問題,但是對射程1000—2000公里的“口徑”巡航導彈肯定是力所不及、無法支撐的。
俄海軍司令部表示,研發人員將改進“前哨”無人機和俄軍艦上部分相互匹配的系統,并在艦隊中逐步推廣。盛懷潔指出,無人機充當艦載導彈空中“瞄準鏡”至少具有效率高、作戰效能大以及時效性和靈活性強三大優勢,這種進攻方式符合未來戰爭無人化、精準化、智能化趨勢的需要。采用有人平臺或衛星平臺指引目標,其平臺一般距離目標區域較遠,對所探測引導信息傳輸時效性有一定影響。特別是衛星平臺,一般都是近地軌道,停留在目標上空時間很短,對目標具有很長的空窗期,對于制導需要的實時信息而言,其靈活性受限。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