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車市基本落定,10%的增幅基本符合預期。不過,業界對于今年的市場并不樂觀,究其原因,今年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車企并不清楚,這10%的增量中,究竟有多少是恐慌性消費貢獻的。
當下彌漫在汽車市場的恐慌,主要是對國內一線大城市限購的恐慌,很多消費者選擇提前購車搶號,造成汽車消費需求提前釋放。對車企來說,這種消費需求短期會利好其銷量,但長期看則幾乎無益。
首先,恐慌性消費可能造成對車市的誤判。由于難以分辨一線城市中哪些消費來自于恐慌性消費,車企往往難以判斷真正的剛性消費需求有多大,以及能持續多久誤判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包括產能規劃、新產品投放、渠道布局等,都可能出現失誤。
另外,消費者亦是恐慌性消費的受害者。實際上很多消費者本來短期并沒有購車需求,但不得不提前消費,搶購潮引發當地車市價格回漲,消費者為此不得不付出更多成本。
從整個車市發展角度看,恐慌性消費也會帶來很大傷害。汽車市場與任何市場一樣,其發展有自身規律,任何刺激性措施只能打斷它固有的節奏,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2009年至2011年我國出臺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短期極大推高車市銷量,但提前消費的惡果隨后兩年釋放,一時爆發式增長一時微增長的巨大波動,給企業經營帶來很大困擾。
由于各個城市限購步調并不統一,一旦有新城市宣布限購,將再度刺激其他大城市的消費者,這意味著恐慌性消費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未來可能成為國內車市健康發展的一大新挑戰。如何應對恐慌性消費,將成為國內汽車業界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來源:《南方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