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是企業生產的基礎。企業的正常生產依賴良好的設備,只要有了完善的設備基礎,就能夠安全順利地生產。而完善的設備基礎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做好設備資料的管理。設備管理資料記錄了一臺設備從規劃、設計、制造到使用、維護、改造、更新、報廢的全過程。它包括設備說明書、圖紙圖冊、技術標準、檔案以及原始記錄等。它的記錄和使用,對幫助設備管理人員更詳細地綜合評價管理費用,更準確地制訂維護和維修工藝標準,以及備品備件的選購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作為設備管理人員,一方面要通過它獲取設備的管理資料,另一方面,要對它進行不斷完善和充實。
其次,做好設備日常維護。加強點巡檢,通過對設備運轉部件做正確詳細分析后,制訂標準(如溫度、壓力、振動、聲音、腐蝕、泄漏等),然后采用各種手段,例如聽、看、摸、嗅等,對這些部位按測定標準定人定時進行運轉正常性判定及時發現消除設備安全隱患。潤滑,絕大多數設備故障是因潤滑不良而加重設備磨損造成的,點檢人員應該從運轉部位速度、間隙參數、受力情況、溫升以及設備工作環境、性能等多方面考慮,以免在實際潤滑過程中,形不成油膜或油太多,起不到潤滑作用并造成污染和人力物力浪費。
第三,加強設備檢修質量。設備從試車生產開始,至報廢為止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磨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其使用壽命是由無形磨損程度、維護保養質量決定的。這需要綜合提高設備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懂科學管理,用科學管理。多渠道、多層次提高維修人員業務能力和水平。設備發生故障后,應立即組 織人員搶修,決不能帶病作業,對于重要部位,應制訂嚴格維修標準,對維修人員給以指導和正確約束。設備維修結束后,設備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應一起對維修質量進行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結構檢查和精度檢查,即設備是否完整,有無遺漏等,精度達不到維修部位很快會發生同樣故障,因此一定要耐心進行這項工作。
第四,做好備品備件管理。設備管理人員首先要對備件庫存情況了如指掌,通過對其使用情況記錄的分析,掌握其使用壽命,結合生產需要適時做好備件計劃。其次備件到庫后,要組 織維修人員檢查,對不合格產品及時返回供應部門,換下的零部件能修復的盡快修復。及時的備品備件提供能大大降低設備故障對生產安全產生的影響。
第五,強化全員設備管理。在不少企業,存在一種誤區,認為設備管理是設備技術人員和維護維修人員的工作,與生產操作人員無關。其實生產操作人員是設備的直接使用者,他們雖然對設備的結構、原理不如維修人員專業,但他們對設備的使用性能比維修人員要熟悉得多,加之他們長年累月就在設備跟前,因此,異常事故發生前,往往是他們先知先覺,并且得以避免。所以安全生產需要全員參與管理。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