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所謂供給增量來源何處?2018h1同比增量包括:1)高爐投產512萬噸、2)產能置換新增19萬噸、3)電弧爐投產1090萬噸、4)廢鋼增量1781萬噸、5)非采暖季限產新增82萬噸(2018年上半年與2017年上半年非采暖季限產影響粗鋼產量分別達1208萬噸和1290萬噸,今年上半年非采暖季限產貢獻粗鋼同比增量82萬噸);
2018h1同比減量包括:1)高爐淘汰617萬噸、2)產能置換淘汰615萬噸、3)地條鋼3000萬噸、4)采暖季限產減少378萬噸(采暖季限產致減量378萬噸:
2017年上半年無采暖季限產,通過扣除季節性變動,2018年上半年采暖季限產實際減少粗鋼378萬噸);
綜合統計2018年上半年增減量的變化,合計數據同比減少約1125萬噸。當然,產量數據可能略有微增,主要來自于如高品位礦比例提升、廢鋼添加比例提升、淘汰高爐中有效產能比例下降等一系列原因。高利潤驅使下,逐利的本性是實業努力提升產能效率的動力。
未來:國內產能整體小幅去化,國外進口存在制約從國內外兩個維度上來分析,未來供給端有一定增量,但總體對行業供需格局的影響幅度不大,且需要一定時間。1)國內:考慮高爐+電爐產能置換、淘汰新增等因素,粗鋼產能整體去化;2)國外:原主要進口區域(日韓等)產能增量有限,新興地區東南亞計劃產能(4260萬噸)雖然顯著,但考慮關稅和運費之后,進口價格不具備明顯優勢。
若需求假設平穩,供給的變化對盈利與估值的影響有多大?價格是供需的表征,而盈利所參考的不僅是供需,還需要對比產業鏈的上下游之間供需強弱的對比,以決定不同產業鏈環節在產業利潤中的分配溢價能力。
供給受限的情況下,行業未來的盈利擴張或來自兩個維度:1、內生:減少資本開支,進而減少未來行業的財務費用與折舊;2、外生:產量壓制,價格相對維穩,對鋼企盈利起到基本面支撐作用。
來源:長江證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