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評估結果顯示:2011年和2012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均值僅分別為59.07和61.95,而機床、船舶、汽車和鋼鐵等35個重點行業處于起步建設和單項覆蓋這個兩化融合初級階段的企業比例則高達68%,可見總體情況并不樂觀。
在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競爭優勢的今天,兩化融合未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人們不僅要問原因何在,怎么破解?
對此,長期研究兩化融合創新發展的制造業信息化專家金達仁教授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多數企業缺乏主體意識,不按科學規律推進兩化融合,明顯缺少應有的總體規劃和明確量化的應用目標。特別是這些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過程中,既不對傳統、落后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進行全面、深入的優化重組,也很少對加工設備和制造工藝等進行同步改造升級,從而使兩化融合失去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那么,如何推進才能加快制造業兩化融合進程,提升兩化融合水平?
金達仁教授為此提出了制造業應按工藝規程推進兩化融合的研究觀點,可謂形象而明確,抓住問題的根本。他說制造業企業推進兩化融合,如同加工零件和產品總裝一樣,也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先進的工藝規程,企業只有嚴格按照工藝規程去推進兩化融合,才能有效提升制造業兩化融合水平,實現預定目標。
金達仁提出的制造業兩化融合工藝規程包含八道工序,一是加強培訓二是評估現狀三是成立機構四是制定規劃五是設計方案六是采購設備七是推進實施八是評審驗收。
以下是金達仁對其中二道工序的工藝要求作舉例說明。
加強培訓工序:基于知識驅動和培訓先行的理念,把加強培訓設定為兩化融合工藝規程的第一道工序是十分必要的。
又基于對兩化融合戰略目標的認識,兩化融合培訓內容就不能僅限于以往的it應用、軟件功能和實施專題而更應包括諸如全球制造業競爭態勢和企業發展戰略、兩化融合和企業創新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柔性制造系統、it和信息集成應用、現代企業管理與現代制造服務理念和方法、兩化融合工藝規程和總體規劃等綜合知識。
受訓人員應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培訓時間約為7-12天。通過培訓,企業不但要考核受訓人員是否掌握了相關理念和方法,提升了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更要考核受訓人員,特別是兩化融合主管領導和cio推進兩化融合的主觀能動性及科學推進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規劃工序:毫無疑問,制定兩化融合總體規劃(信息化規劃、業務體系重組規劃和技術改造規劃)是兩化融合工藝規程的關鍵工序。
企業在制定規劃時,首先應理性、定性、定量的分析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自身發展戰略和整
體現狀及需求。其次應制定明確、量化的總體(應用)目標及規劃與各項目的實施進度。第三應積極采用德國工業4.0、綠色制造、產業鏈、協同商務、戰略-模式-流程、深化應用erp、美國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理念、技術和方法。第四應大力推進企業現有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的優化重組,加工設備和制造工藝的改造升級,以及各種信息系統的建立、集成和應用。第五應制定規劃及項目的投資概算,分析資金的投入產出。重要的是,整個規劃應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完整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通常,規劃應委托專業機構制定并經過專家評審。規劃通過企業審批后,應將其作為支撐體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本文來自機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