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咒 一場關于機床數控系統的突圍戰
中國九成以上高端機床裝載了國外公司的數控系統,西門子、發那科等拿走了整機成本的40%,機床制造大國的頭顱只剩下“空殼”。
年過六旬的于德海留著簡單的平頭,臉龐瘦削,表情嚴肅,總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從事裝備工業30多年的他,心中一直隱藏一個痛苦的疑問:當中國成為世界機床制造第一大國時,為什么沒有變成榮耀?
從大連市中心出發,沿著一道海灣往東30公里到達金州,這里是裝備制造業的“天堂”,為中國機床研發數控系統的大連光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連光洋就在此處。
董事長于德海身穿灰白色運動服,有點發舊,快步走在嘈雜的地下機床生產車間里。如果不外出,他通常每天要在這里呆上10多個小時,一線工作的員工已對這位公司高層的隨時出現習以為常。
“當數控機床的水平和擁有量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水平、工業現代化程度和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的時候,一個國家,尤其是中國這么大的制造業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數控系統。”于德海在吵雜的車間扯著嗓門對記者說。
被稱為機床“大腦”的數控系統過去一直被德國西門子、日本發那科等少數公司牢牢抓在手中,中國高端機床的制造成本中有40%是購買國外系統。為了給中國的高端數控機床裝上自主“大腦”,中國企業走過模仿路線,也曾試圖巨資引進技術,但成效甚微。
如今,于德海正在把夢想照進現實。
機床魔咒
“純進口的機床很貴,像我們這種中小企業,雖然購買國內設備,但數控系統還是選用進口的。”王富強是北京通州區南部工業園區內一家柴油機零部件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常年給其他設備廠家提供配套零部件。為什么不用國產數控系統?他的答案簡單直接,用國外數控系統故障率低。
“中國高端數控機床高速發展,但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即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一窘境,正是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的現實,發展速度的確很快,但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采用了進口系統。”中國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石勇說。
20多年前一次購買機床的經歷,讓于德海至今難忘。他當時需要購買一臺高端機床,而國內企業沒法提供,不得不去日本一家知名機床企業采購。讓于德海頗為意外的是,對方開出的苛刻條件讓他幾乎感覺不到銷售的誠意。
經歷多次談判后,機床購買協議最終簽訂,但協議文本中的一行字卻觸動了于德海的心。“本產品將自動檢測設備的移動,移機后,未經本公司或其代理商的確認,將無法運行,對于設備不能運行造成的任何損失,本公司及其代理商概不負責”。
這意味著于德海雖然出錢購買了這臺機床,卻不能完全對機床做主。生產廠要對機床的安裝地點、使用人員、用途進行嚴格的限制。更讓于德海不滿的是,廠方為了防止挪動和變更用途,還加密上鎖,一旦設備挪動將自動鎖死,數百萬元的設備立刻變為一堆廢鐵,且對方不負任何責任。
于德海明白,賣方的目的就是限制中國將機床用以航天、航空、軍事、精密制造、科研等關鍵領域,讓中國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中國企業永久進口機床。
最終,于德海還是購進了那臺讓他感覺痛苦和羞辱的機床,這次經歷也深深喚醒了他對中國高端數控機床產業的憂慮。
受到制約的遠不止大連光洋等終端用戶。
濟南第二機床廠是業內認可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機床生產企業。2011年,其生產的鍛壓機床被福特汽車[微博]美國本部采購使用,這一消息讓整個中國機床行業為之振奮。
而濟南第二機床廠生產的另一種高端數控機床產品龍門鏜銑機床雖然制造技術達到了先進水平,但需要搭配西門子等企業生產的數控系統使用。生產裝備采購并搭配系統,這本是合理化分工的體現,采購系統這樁本來尋常、合理的生意卻因對方的壟斷地位而陷入被動。
“并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系統,購買系統需要出具報告,聲明系統使用在哪,最終用以生產什么,經過一系列繁瑣的審批后才能得到。”濟南第二機床廠副總經理任立偉說。申報審批還不算最糟糕的事,對于濟南第二機床廠來說,動輒幾個月甚至半年的審批周期,讓企業無法面對焦急等待的客戶。作為大客戶的濟南第二機床廠如此待遇,也就不難理解當年于德海為何那般遭遇了。
打破壟斷
1993年,不惑之年的于德海離開工作多年的國有企業,開始創業,依靠過去的技術積累很快得到市場的認可,當年就從一個人的“小作坊”發展為雇傭3個人,并創立大連光洋科技有限公司。
經歷在控制系統上被“卡脖”后,于德海萌生了研制中國自主高檔數控系統的想法。
與其他行業不同,數控作為一個超級交叉學科,涉及控制、驅動、電機執行、檢測、軟件、通信、電子、機械、工藝等眾多學科,交叉面多,且有很深的縱深。
當時,國內進行數控系統開發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國內的高檔數控系統一直在走重復開發的老路和眾所周知的三步走,引進、消化、吸收。通過進口國外高端機床來分析研究。大連光洋剛入行,也無可選擇地走上了這條路。
很快,于德海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仿造的數控系統精度和反應速度和原系統差距很大,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模仿受阻的于德海在冷靜思考后意識到,這不過是在模仿進口系統的功能,而并沒有真正掌握這些功能的本質。
2004年于德海意識到了這一點時,大連光洋正面臨成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衰敗,因決策方向失誤,承載厚望的幾個科研項目接連敗北,巨額投入血本無歸,大連光洋幾近崩潰。
“你們現在看到的是我們成功的一面,這背后是比成功多得多的失敗,再認真周全的考慮也難保萬無一失,前幾年賺1000萬、2000萬、3000萬元,而一個跟頭栽下去就可能損失上億元。”于德海說。
從研發數控系統開始,于德海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技術攻關上。時至今日,他的辦公桌上依然堆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部件。
于德海對技術的執著吸引了一批技術人才來到大連光洋。公司總工程師陳虎是我國光纖總線式數控系統知名規劃師,清華大學機械制造自動化專業博士畢業,一直在數控系統領域從事研發工作。2007年的寒冬,他和于德海一見如故,當即謝絕美國加州大學的邀請,從北京孤身一人來到大連光洋。
為了讓整機驗證數控系統的五軸聯動功能和性能,于德海需要兩種關鍵功能部件,國內的部件精度不夠,無法滿足需求,只能向國外購買。沒想到這一買卻買出了問題。于德海原計劃向美國一家企業購買部件,這家企業以不向中國企業銷售為借口,拒絕了購買意向。但是對方隨后又改口稱,可以銷售,但是需要提供產品用途并提供工藝圖紙。
于德海被深深刺激了,他放棄了幾經努力才基本談妥的采購意向返回大連,在自己的廠區展開研究。幾年后,大連光洋成功開發出直驅式單軸轉臺等幾大關鍵零部件。這一轉折使得大連光洋由數控系統延伸到了機床關鍵零部件的研制和生產。
在立足自我的發展過程中,于德海帶領團隊從研發數控系統,到制造雙軸轉臺,后來又為了實現與數控系統的高性能匹配自主研發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等關鍵功能部件。同時,大連光洋也加緊研發專有核心技術,其多軸聯動和高速、高精度的運動控制功能,讓該數控系統替代了很多“洋貨”。
“數控系統的目標是滿足客戶的制造需求,而需求從哪里來,從工藝中來。”這是于德海不同于他人的思維路徑。此后的幾年里,于德海從用戶的角度倒推數控系統的功能需求,經過反復的分析、優化,2006年,大連光洋五軸數控系統誕生了。
往事并不如煙,于德海內心沉積了太多的夢想、痛苦和羞辱。
“光洋模式”
高端數控系統研發成功了,這個本該慶賀的時刻,卻變成新挑戰的開始。
高檔數控系統需要應用到高檔機床中,而大連光洋本身并不生產機床。雖然大連光洋在工控領域已經頗具影響力,但是在高端數控系統領域還是個生面孔。
在系統成功研發當年,于德海找到了同在一個城市的大連機床廠。他滿懷信心地希望這位行業的“老大哥”能夠使用其數控系統。對方對大連光洋在數控系統領域取得的成績頗為肯定和贊賞,但是拒絕了立即配套的可能,只是表示,如果有客戶需要的話會進行合作。
于德海理解機床企業的為難之處。機床企業要銷售給終端用戶,如果用戶不認可,機床企業也沒有辦法,而對于高端機床動輒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投資,很少會有終端用戶敢于冒風險嘗試安裝國產新系統。
如何有效推廣系統,成為擺在于德海面前的難題,而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也有賴于客戶實際應用的驗證和數據積累。
于德海孤身投入研發成功高端數控系統得到了業界專家學者的尊敬和支持。當得知系統應用受阻后,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努力勸說國內一家企業在向濟南第二機床廠采購的一臺龍門加工中心上使用大連光洋的系統。這臺原本已經決定配套西門子數控系統的機床,最終安裝了大連光洋的數控系統。此后幾個月的運行中,系統的表現讓于德海松了一口氣,裝載大連光洋數控系統的機床生產的產品與進口系統沒有區別。
成功的實際應用讓于德海對自己研發的數控系統充滿信心,但他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配套應用依然沒有太大進展。眼看系統不能得到應用,于德海十分焦急。最終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生產機床。既然數控系統推廣不出去,配套自有數控系統的整機,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總能讓客戶滿意吧?
于德海一方面積極向機床主機廠推廣控制系統,另一方面自己購入光機、配置自主數控系統,組成數控機床,以實際加工能力向客戶演示和推介數控系統產品。
在機床的生產車間,于德海指著整齊碼放的零部件對來訪者說,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生產的。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取得成功后,生產機床整機只是進一步的延伸。
基礎薄弱、配套落后、技術封鎖,在這一行業現狀下,縱使研發高端數控機床多年,我國的機床制造企業仍處于被動狀態,難以沖擊峰頂。但是于德海不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