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一詞既是中央對經濟時局的冷靜俯瞰,也代表著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操作趨勢。
在不久前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分析人士一致認為,“新常態”一詞既是中央對經濟時局的冷靜俯瞰,也代表著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操作趨勢。
適應“新常態”
在過往長達36年的時間跨度中,中國經濟經歷了接近10%的年平均增長,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位躍居第二位。然而,自2012年3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已在“低位”橫盤了7個季度有余。按照傳統思維,一旦經濟出現持續性下行,政府總會采取“總量刺激”政策。然而,新一屆政府在反復釋放“經濟增速放緩處于可容忍范圍”信號的同時,有條不紊推進既定的經濟步調,無論是決策者所秉持的行事態度,還是宏觀政策的變化幅度,都表現出少有的“定力”。
中國經濟處于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高層對經濟下滑生態最精確性的歸因分析,用經濟學術語概述,“三期疊加”就是中國經濟面臨基欽周期(存貨周期)、朱格拉周期(資本支出周期)與庫茲涅茨周期(房地產周期)的疊加。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經濟必須承擔鋼鐵、水泥、煤炭等傳統產業的“去產能化”壓力,而且要消化長期依賴投資拉動經濟累計而成的財政與貨幣風險,同時還須擠壓房地產泡沫。問題的關鍵在于,無論是新型產業的成長和對接,還是對資產錯配的糾正,都會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期。
因此,對于經濟的換擋與減速,我們必須“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受“三期疊加”的時間約束,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可能保持著7%左右的經濟增長波幅。長期來看,只要守住了底線:7%以上的經濟增速、4%的失業率和3%以下的通脹率,經濟與社會肌體就處于健康狀態,各項改革就可以贏得回旋的空間。
營造“新常態”的持久動能
保持“平常心態”并不是不允許經濟出現較高的增長,相反更應提防經濟的大起大落和經濟增長的失速,尤其要防止部分風險因素演化為局部危機。因此,在“新常態”之下,經濟增長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出口”,而是逐步轉向依賴于“投資+消費+創新”;不再依賴于房地產或其他某一產業的突擊式拉動,而是轉向于一、二、三次產業尤其高級產業的聯動;不再依賴于加杠桿“捂風險”的方式,而是通過改革理順權力與市場關系,發動市場力量進行資源重置,營造出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動能。
由此,“新常態”之下的經濟特征除了經濟增長放慢速度外,還表現為,經濟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其中作為三次產業的服務業比重或超過第二產業;全社會的生產效率將日顯活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逐步上升;金融市場中債務風險得以漸次釋放,直接融資的信用體制日漸健全;勞動者技能產出超過其他全要素產出,人口的城鎮化占比不斷擴大等。
觀察發現,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不過85萬人,而2013年,中國1%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卻能提供17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這種比較可能未必科學,但其中一個重大變化不能不引人注意,即是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達到46.1%,而且今年第一季度該比例提高到了49%。這足以說明,雖然經濟增速放慢,但經濟質量正逐步加強。另外,看經濟增長動能,雖然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只有17.6%,但經濟增速依然達到了7.4%,需求結構中的最終消費占比提高到了65%,說明國內投資收益率呈現邊際遞減態勢,投資刺激經濟的動能日漸減弱,作用于消費的因子開始得到激活。再看利率,盡管時下經濟增速是2007年的一半,但貸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當時相比都相差無幾。中國經濟已經開始顯露“新常態”的正面脈象。
“新常態”下的定點發力
因此,立足于經濟“新常態”的清晰背景,彰顯與強化經濟“新常態”的正面能量,未來宏觀政策將扭轉以往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通過結構性和多角度的“散射”,向經濟肌體定點發力——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前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在繼續強調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動作為”這一新提法,除非發生諸如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企業大面積虧損、金融機構負債表嚴重惡化,央行都會有“定力”地保持住貨幣政策口徑。
在財政政策方面,財政在“去杠桿”的同時須在總體上壓縮投資規模。在總體遵循“微刺激”的原則下,財政資金將尋求集中性突破,如增加鐵路投資和城市軌道交通投資比重,扶持小微企業和棚戶區改造,強化 “三農”資金支持力度。與此同時,將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創新地方政府融資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和強化預算軟約束。
在產業政策方面,基于“去產能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一方面將著力放寬市場準入,推動服務業的擴張;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尤其是國有壟斷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競爭因素,更新低層次產業的升級因子;與此同時,產業調整與人力資本結構同步進行。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中國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來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此舉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從依賴于勞動力數量、土地規模供應等低端要素優勢轉向勞動者素質優化、崗位創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來,以此推動新的產業結構成功落地。(中國市場學會理事 張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