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禾路道路第二輪提升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
■選擇夜間施工減少對車輛行人正常出行的影響
■新的聲屏障擬采取翻轉式,今后清洗外立面時將更加方便。
■人行道零高差無障礙改造讓騎行更舒適順暢。
■重新銑刨鋪設瀝青的路面煥然一新。
臺海網8月25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作為廈門島內重要的主干道之一,廈禾路從3月1日起開始提升改造,經過5個多月的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預計下周可全部完工。據了解,此次路面改造完成后,廈禾路還將進一步“精雕細琢”,所有提升工作將在9月底前完成。
修整
部分路面銑刨鋪設瀝青,夜間施工影響較小
此次提升前,市政部門對廈禾路進行了全面“體檢”,發現由于火車站附近車流量較大,湖濱中路至蓮前西路段路面的病害較為嚴重。
結合雨水積澇點改造,蓮富大廈至17號排洪渠需破路開挖改造,因此蓮坂至湖濱中路段道路重新銑刨鋪設瀝青。
西堤路至湖濱中路段的病害較少,因此只做局部修復,對部分病害嚴重的路面重新銑刨鋪設瀝青,其余則對道路上的裂痕進行修復。
廈禾路是廈門島內重要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為了減少施工對市民出行的影響,廈禾路提升改造工程都是分段進行的,利用夜間施工,白天路面恢復通車,確保車輛和行人正常通行,將影響降至最低。
消坎
路緣石和路面銜接零高差,騎行或步行更順暢
此次廈禾路的提升改造,除了地下改造和路面改造外,還將進行精細化的施工,進一步提升廈禾路的“顏值”。比如,與主干道銜接的小路口,都將進行瀝青攤鋪。同時,為了方便市民騎行,各個路口人行道都將“消坎”,進行零高差無障礙改造,讓市民騎行更加舒適。
人行道路緣石與瀝青路面高差過大,不方便行人出行,尤其是給殘疾人、老年人和自行車騎行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安全隱患。為方便人行道步行及騎行,給行人提供安全、順暢的通行條件,這部分細節也經過了改造。據了解,原先的建設要求是高差小于兩厘米,而此次提升改造為零高差。昨天下午,記者在廈禾路的多個路口看到,人行道路緣石與瀝青路面的銜接幾乎沒有高差,自行車通行很順暢。
細化
遷移部分消防栓和路牌,讓人行道通透無障礙
廈禾路在提升改造中,對于部分人行道出入口坡度太陡或寬度太窄的,也將進行精細化的整改。
在道路的兩旁,經常可見到交通設施桿、路燈桿、路名牌,通訊箱、變電箱等。在城市發展之初,這些桿箱的存在是為了方便市民生活,但是越來越多的桿箱已逐漸成為道路的負擔。為了讓人行道通透無障礙,此次改造將這部分影響行人通行的市政設施納入其中,如遷移消防栓、路牌等,為行人打造更寬敞、無障礙的步行空間。據了解,截至目前已遷改了通信箱體15個、電力箱體9個、路名牌3個和消防栓9個。
廈禾路的道路提升工程給桿箱做的是“減法”,即推進“共桿共箱”整治,整合指示牌桿、電力桿、通信桿、路燈桿等桿件及各類箱體,推行“多桿合一”和“多箱合一”,提升市容環境。
據市政園林部門介紹,此次的精細化施工是第二輪城市市政設施綜合整治提升工作的重點之一,除了廈禾路道路提升工程外,云頂路道路提升工程和環湖里大道道路提升工程都將進行精細化施工。
【鏈接】
廈禾路道路提升工程
廈禾路西起西堤路,東至蓮前西路,全長約5.55公里。其中,西堤路至湖濱中路路段做局部修復,沿線路面坑洞及病害進行處理,長度約3.4公里;湖濱中路至蓮前西路路段重新銑刨鋪設瀝青,長度約2.1公里。
沿途的市政設施也進行了提升:廈禾路嘉禾路口的跨線橋將更換兩側的聲屏障,新的聲屏障擬采取翻轉式,今后清洗外立面時更加方便。
道路沿線的積澇問題是整治重點,在蓮富大廈-東坪山路的17號排洪渠,將改造390米雨水主管道,管徑從400毫米-毫米擴容至毫米-800毫米,增加過水量。
來源:臺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