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領域向社會開放,提振了民資投資信心,但切實建立投資者利益保護長效機制也很重要。
在破除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玻璃門”,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資方面,國家發改委近日邁出了實質性的重要一步,公布了首批向社會資本開放的80個示范項目清單,既包括了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也包括了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以及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
收到“請柬”的社會資本是“赴宴”還是“敷衍”呢?
“跟政府做項目,麻煩事特別多,有些官員常常拍腦袋作決定,然后又反悔,反反復復耽誤時間。”曾試圖參與云南省級公路建設的某投資人表示,還需要再觀察。
“部分項目利潤不高,還沒有控股權,我沒興趣,也不清楚誰會感興趣。”某掌管億元級別資金的投資人失望地搖搖頭,向記者表示,自己沒有動心。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
記者分別考察了信息業、光伏業、電信業以及軌道交通等四個行業后發現,市場反應之所以落后于政策指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相關項目的市場準入門檻比較高;二、項目的經營管理權尚不明晰。
相關受訪者認為,政府能否實現制度突破,打消社會資本的疑慮,是政策成敗的關鍵。
移動通信 渠道商定位吸引力不足
此番國家發改委首批公布的鼓勵社會投資項目,涉及的信息產業基礎設施開放項目,包括3g和4g移動網絡、大容量傳輸網、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民營企業寬帶接入網、數據中心、移動虛擬運營試點項目。
此次國家發改委文件的三個領域,是2012年工信部開放在資本準入上的最終敲定。其中“數據中心”,對應的是工信部2012年文件中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寬帶接入”則是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包括寬帶接入下屬內容,而“移動虛擬運營”通過租賃網絡提供服務的電信運營商則屬于工信部的“移動通信轉售”下屬范圍。
早在201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就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提出民間資本可以參與8個領域,第一項就是國家發改委此次批準的“移動虛擬運營”包含在工信部的“移動通信轉售”下。
一旦民營資本進入,至少有6家民營企業成為新“虛擬運營商”,加上原有的三大運營商,電信市場將出現9家運營商企業。業內分析,根據國外市場經驗,屆時為爭取新用戶,企業之間,特別是新出現的“虛擬運營商之間”,會展開激烈的價格大戰,電信市場的整體資費水平也會大幅下降,“不僅個人用戶電信資費將下降,隨著民營資本進入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和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包括寬帶接入,國內電信、互聯網行業的全行業成本也將有望大幅下降”。
對于“移動虛擬運營”,國際上較有名的虛擬運營商代表是英國維珍集團,它通過租賃其他運營商網絡,打開了英國、法國、美國、印度等國家市場。當前,歐美經驗顯示,像英國、美國等國家對虛擬運營商開放程度最大,維珍等虛擬運營商的表現也最好。而中國臺灣等地,則僅將虛擬運營商定位于渠道商的角色,發展規模不大。
目前“移動通信轉售”牌照已經由工信部發放了2批19家民營企業。資料顯示,共有約20家企業提出“移動通信轉售”牌照申請,主要由三大類型企業組成。一類是傳統手機渠道商,包括迪信通[微博]、天音等;第二類是綜合型渠道商,包括蘇寧、國美等;第三類來自互聯網企業,如263、阿里巴巴[微博]、京東等,其中又以零售類型的互聯網企業為主。
在中國,僅僅開放虛擬運營,對民營企業吸引力不大,必須開放配套的業務領域,因為很少有民營資本甘愿將自己定位于通信代售角色,充當運營商簡單的渠道很難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渠道商的定位,沒有任何吸引力,必須加強虛擬運營商的獨立性和選擇空間,網絡不能是惟一的,只是一個前提條件。必須讓虛擬運營商有足夠的選擇權,否則,虛擬運營商對網絡運營商依賴程度較高。”263通信董事長李小龍分析認為,中國移動[微博]、中國電信[微博]、中國聯通[微博]三家包括中國有線和電力行業最好一起加入進來。
4g網絡 投入巨大回收卻慢
對于允許民營資本建設寬帶接入,這一領域早在十幾年前,就曾經是民營資本的天下。那時,通信行業之外的資本率先進入這一領域,長城寬帶、小網通、藍波等公司開啟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寬帶圈地運動。但是,主導電信運營商的狙擊以及資本市場的低迷,那一批運動并沒有使民營資本發展起來。這次,能有改觀嗎?
“過去十年的通信監管政策嚴重滯后于行業的發展,現在的政策看不到任何的想象空間。”另外一位民營互聯網服務企業負責人對此表示悲觀,他反問說:“十年前,民營資本已經進入寬帶接入市場了,十幾年后才允許進入,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備受關注的是基礎電信運營市場,工信部提到,“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在境內上市,通過降低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比例或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民間資本。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
然而,這在此次國家發改委的文件中,并沒有明確項目,因為發改委強調的是“信息基礎設施”。除了上文討論的“民營企業寬帶接入網、數據中心、移動虛擬運營試點項目”外,其他有4g移動網絡、下一代互聯網項目,但僅限于基礎設施建設:“3g、4g移動網絡、大容量傳輸網、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關于4g移動網絡,華為公司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全國的3g網絡建設基本已經結束,連5g的研發都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而關于4g建設,華為公司在中國2013年已建成20萬站,1月底td-lte用戶已超過150萬,2014年將建成50萬站。
但其他中小型企業擔憂,基礎設施建設一向被認為是三大電信商不賺錢的部分。面對外界對電信壟斷的指責,有人反駁道,“如果4g牌照發給民企,他們會不會在上千億建成的3g網絡還沒聽見回響時,又砸下上千億去建4g網;會不會放著低成本的fdd-lte網絡方案不采用,服從國家利益去建設高成本的td-lte網絡;會不會在手機滲透率超過百分之百的城市還要每年完成移動業務高速增長……都是一個問題。但至少旁觀者永遠有嘲笑參與者的資本,反正自己又不會真的去干。”
地鐵建設 還需土地政策支持
地鐵建設融資難及后期運營效率不高,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此次國家發改委批準的80項民營資本允許進入的項目中,包括北京地鐵16號線、深圳地鐵6號線。
地鐵建設究竟有多“燒錢”? 一般來說,國內城市地鐵每公里造價在5億—6億元,也有部分城市的部分線路,每公里造價突破了10億元。而且民營資本參與地鐵建設,成本可能不僅包括基建、人工,拆遷安置、配套公共設施,也可能被政府要求納入負責的范圍。
記者查閱深圳發改委對地鐵6號線的歷史文件,目前,深圳地鐵建設大概還需要補齊860億元資金。“深圳地鐵三期工程每公里造價約為9億元左右,除了之前市政府安排的資金以及地鐵集團的融資外,目前仍有860億元左右的資金缺口。”深圳知情人士介紹。
深圳市年度財政收入的總和,也不足以覆蓋地鐵建設所需的資金,而深圳地鐵前兩期建設資金,主要來自財政、銀行貸款。“以2012年來說,深圳當年整個財政年度收入大概是1400億元,但是深圳地鐵二期和三期工程需要的資金就接近2000億元。”深圳市地鐵集團物業開發總部營銷總監董向陽介紹。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以前,深圳地鐵未獲得政府財政補貼,幾乎年年虧損。2010年至2011年期間,由于政府分別拿出8.3億元和7億元的財政補貼,才使得深圳地鐵勉強扭虧為盈。
地鐵建設并非沒有市場化解決之道,但目前的方案需要國家體制的支持,特別是土地政策的支持。
香港地鐵是目前全球惟一能盈利的地鐵公司。“30多年來,香港政府大概只投入300億港元。政府擁有港鐵2000億港元資產的76%,加上過去多年分派的股息,已遠超過之前投進去的錢。”港鐵深圳公司一名負責人透露。
香港地鐵采用的是“地鐵+物業”的新模式。據《南方日報》介紹,“地鐵+物業”的新模式,是指以地鐵為核心,在其上部空間建設地鐵配套設施,進行商業、辦公、住宅等多層次開發建設。上蓋物業開發能實現四大收益,包括變現地價、實現地價收入;創造開發收益;獲取物業和土地的增值收益;涵養客流、增加運營收益。上述收益均可歸于地鐵公司,并用于再建新的地鐵項目。
香港政府在項目實施前,就將地鐵沿線土地開發權,按項目的財務評估打包給港鐵公司進行整合開發,以地鐵上蓋物業的收益來解決軌道交通財務問題。在這一模式下,港鐵公司再以業主方將地鐵上蓋物業開發權與香港本土的大開發商共同開發。
這一模式在深圳已經試行。目前已經運營的深圳地鐵4號線,就由香港地鐵投資60億元參與,采用bot建設-運營-轉讓模式,除了該地鐵全線30年營運權、一期軌道設施的使用權,更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地鐵獲得了“沿線土地開發權”。
這一嘗試曾長期未能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早在2004年,深圳市政府與港鐵簽署了協議,沿線劃定的約80公頃土地不走招拍掛程序,港鐵在7年時間內分批分期按照當年地價的一定折扣,向國土部門繳納地價款獲得土地,再通過招標以多種合伙形式,確定有實力的合作開發商開發各地塊。開發完成后,由港鐵負責售出或出租物業的經營管理。
時任深圳市軌道辦主任趙鵬林解釋稱,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出讓政策限制。“港鐵在香港取得土地的方式是由政府無償劃撥,但內地所有出讓土地都要經過招拍掛。”
“在地鐵上蓋物業開發過程中,如果采取招拍掛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就不能確保地鐵公司或集團附屬子公司一定取得該土地的使用權,因而無法使地鐵公司的統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