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汽車市場亂象叢生,地方保護、涉嫌壟斷行為等頻繁出現,某些企業瘋狂賺取暴利,與國內現行的行業管理辦法存在制度性缺陷不無關系。
我國已連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然而市場內涉嫌壟斷暴利這一“病灶”,卻長期擾亂千百萬消費者的權益。
近日,商務部向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下發了《關于開展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問卷調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開始征詢協會及其會員企業關于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方面的意見和訴求,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詳實依據。這是繼去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行業內摸底壟斷數據并上報給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之后的又一次調查。
根據商務部的調查問卷,此次地區封鎖行業壟斷調查的問題共七項,包括:企業在異地經營是否遭遇過歧視性收費項目、歧視性收費標準或歧視性價格問題?企業是否遭遇異地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阻礙、限制企業產品或服務進入本地市場?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是否見過含有地區封鎖、行業壟斷規定的地方政府或部門文件?等等。
地方保護有望打破
地方保護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汽車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大頑疾。
據了解,由于地方局部利益的驅使,加之汽車保有量增加對社會環境形成了較大壓力,導致相當多的地方采取各種行政和經濟手段過分干預汽車市場,使汽車領域的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的現象日趨嚴重,同時也極大地抑制了汽車市場有效需求。一些地方的地方保護主義措施像一道道的籬笆墻,阻礙汽車的正常流通,使汽車市場處于一種無序和分割狀態。
眾所周知,沐浴在地方政府的“政策陽光”中,可以使一些汽車企業在“寒冬”里感到溫暖,但長久下去則會破壞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使汽車企業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品牌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對整個汽車產業發展可謂極其不利。可以說,地方保護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因此“地方保護”這層籬笆一定要拆。
“此次商務部向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下發了《通知》的目的在于清理地方保護政策,打破汽車市場地方保護,消除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障礙。當前部分地市通過制定地方目錄的做法將外地品牌排斥在外,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步伐。”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交通行業研究員鐘深華也指出,商務部此次下發《通知》主要為了解企業對《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工作方案》的意見,以及對維護統一市場、公平競爭方面的建議。其目的在于了解區域和部門間的汽車市場壁壘及隔絕是否被清除、汽車行業壟斷是否被打破、汽車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是否建立或完善等情況。
壟斷行為頻現
其實,汽車業除了存在地方保護頑疾,也是壟斷的“重災區”。
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聯合發布國內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研究成果,首次披露了18種常見車型的“整車配件零整比”和“50項易損配件零整比”兩個重要系數。數據顯示,18款車型中有10款車型“零整比”系數超過400%,系數最高的某國產奔馳車型竟達1273.31%。
近期,國內首次汽車“零整比”系數研究成果顯示,國內不少車型零配件價格貴得離譜,一款奔馳車型零配件總價竟是整車價12倍多。價格畸高背后,是對消費者權益的肆意侵害,更反映了我國汽車市場長期存在的弊病。
據報道指出,盡管很多人早就對中國汽車售后市場——售后維修環節的暴利有所耳聞或者有所體會,恐怕也想不到暴利程度如此驚人:一款車零件總價=12輛新車總價。汽車售后市場之所以很“黑”很暴利,是因為生產商對汽車維修與配件進行了壟斷。其操作手法是,生產商普遍要求上游零件制造商簽署協議,以保證其提供的配套產品不會私自流向售后市場,而只會通過他們向4s店供應。這樣,生產商就會把配件大幅加價后賣給4s店,4s店再大幅加價賣給消費者。
李宇恒也指出,“汽車行業存有壟斷行為,且多表現為縱向壟斷,汽車制造商對經銷渠道、下游產品價格的絕對控制,從而實現壟斷。由于渠道單一,各大經銷商在實際經銷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導致進口車、汽車零部件等存在壟斷行為。”
此外,去年,進口豪華車暴利引發的汽車壟斷問題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隨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開始在行業內摸底壟斷數據,并將調查結果上報給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
當前我國汽車市場亂象叢生,地方保護、涉嫌壟斷行為等頻繁出現,某些企業瘋狂賺取暴利,與國內現行的行業管理辦法存在制度性缺陷不無關系。
舊政難解新傷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很多環節的“貴”,根源的指向性似乎越來越明確——壟斷。而導致我國汽車市場越來越多不合理現象甚至涉嫌壟斷行為存在的原因,都指向實施多年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為了規范汽車品牌銷售行為,促進汽車市場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2005年,商務部、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發2005年第10號令,《辦法》從當年4月1日起執行。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如今汽車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汽車經銷商實力大幅提升,管理能力正逐步提升,《辦法》儼然已不再適合市場的發展,它的弊端也凸顯無疑。
據悉,《辦法》自實施以來,就一直被指賦予了汽車生產廠家凌駕于經銷商的絕對強勢地位。具體到條款,主要是指廠家對其授權經銷商進行最低銷售價格限制和禁止異地銷售這兩條。
此前,業內人士就曾多番呼吁,希望有關部門對《辦法》進行修改完善。
9年間,《辦法》即將重新修訂的消息源源不斷,并成立由商務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工商總局參加,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配合的新版《辦法》起草小組,但一直未有結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辦法》一直雷聲大雨點小,遲遲不肯出臺?
“目前,新《辦法》的細則實際上已經出來了,現行《辦法》執行后的情況與諸多意見也納入了研究制定范圍。”鐘深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但新《辦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汽車供應商首次授權經營期限仍沒有最終確定,廠家和經銷商的品牌授權模式存在爭議,修改過程中各方各執一詞,未能形成統一意見,才導致新《辦法》遲遲不能出臺。
“國內現行的《辦法》卻將國內汽車銷售市場的控制大權拱手相送,嚴重損害了國家經濟安全和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李宇恒也指出,修改意見遲遲不出臺的原因是諸如授權經營期限、經銷商退出機制、霸王條款等敏感問題都還未妥善解決。
多發合力破難題
隨著中國進入汽車社會,汽車流通領域矛盾日益凸顯。無論是促進行業發展,還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對汽車市場種種亂象都必須正視,拿出解決辦法。
“汽車行業的一些舊的經銷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侵犯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政府與車企需共同努力謀求改革,尊重和保護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因此,須盡快出臺修改《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促進汽車銷售行業的創新。”李宇恒表示。
鐘深華則指出,想要破除汽車業內存在的那些壟斷行為,政府要在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審查制度、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和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等方面,探索建立維護全國市場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的長效機制。
對此,他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收集整理地區封鎖及行業壟斷方面的新問題,研究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或制定新的實施辦法。二是建立健全審查制度。健全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建立地區封鎖、行業壟斷行政行為的審查撤銷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三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定期對工作情況開展評估。四是健全社會監督機制。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完善舉報投訴查處機制,鼓勵企業和公眾舉報地區封鎖、行業壟斷行為。
此外,一位業內人士還向記者建議,首先是政策方面的出臺,對生產商、經銷商在價格、銷售、服務方面進行規范;其次是充分開放市場競爭,并促進生產、銷售、維修、服務等子行業的協調發展,避免生產商一人獨大;最后,加強行業協會、監管機構在規范行業運行的作用,避免企業出現價格控制等壟斷行為的出現。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