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出海征程
——河北省計量研究院機械與制造計量研究所壓力室海上計量檢測工作側記
□ 褚珈岐 本報記者 王 越
從遠處看去,那些站在碼頭上的白色背影顯得格外渺小,等海域的風浪再平靜一些,他們就能出發了。
盡管出海檢測是件苦差事,但這支來自河北省計量研究院機械與制造計量研究所壓力室的海上檢測隊伍,一次次毅然決然地踏上出海的征程,勇敢地承擔起海洋石油各個海域工程船上的儀表檢測任務。
不怕艱苦 不辱使命
這一次,他們要去位于南海深海區域的“海洋石油201”深海鋪管起重船上進行計量檢測。
我國遼闊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因而,在海洋石油的作業和安全監管環節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是計量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由于工程船多在深海海域進行作業,所以檢測人員通常要乘坐交通船在風浪中艱難行駛,有時甚至要耗費幾個小時。
壓力室主任魏曉克已年近六旬,但當每一次任務來臨,他都主動請纓,奔赴“戰場”。這一次,前往“海洋石油201”船足足要行駛6個小時,強烈的暈船反映依然沒有讓他退卻半步,頻繁的頭暈、嘔吐險些讓他陷入暈厥。很多年輕的同志都說魏主任吃盡了苦頭,勸他把出海任務交給年輕人,他卻說:“作為一名老計量人,出海檢測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越是艱難時刻,越要體現一名計量老兵的責任和擔當。”
這艘“海洋石油201”船長204米,寬39米,深14米,數個機艙面積超過兩個標準的足球場,機艙內管道縱橫、遍地棱角,機器轟鳴、刺耳難耐,發動機釋放出超強的熱量,整個機艙溫度高達40攝氏度,而檢定員們就要在這里完成檢測。
穿上連體工作服、防護鞋,帶上安全帽、護目鏡、隔音耳麥,這一支海上檢測隊伍就要開始工作了。“這套沉甸甸的防護裝備足足有5公斤重,可它卻是我們的保命符,不管多熱、多累都要穿戴完整,哪怕少帶一個安全帽,稍不留神,頭就可能扎到高低縱橫的金屬橫梁上刮爆開花。”壓力室檢定員麻少旭輕描淡寫地說,語氣里聽不出絲毫恐懼,也許這樣的危險環境,他們已經習慣了。
在船上檢測,發動機高分貝的轟鳴聲持續不斷,噪音是檢定員難以克服的一大難題,就算是帶上密不透風的隔音耳麥,也能聽到清晰的“嗡嗡”聲。聽老船員說,機艙內的噪音可達100分貝以上,很多在機艙工作的船員們都存在聽力障礙。“100分貝足以讓正常人的聽力嚴重受損,難以忍受,甚至幾分鐘就可造成暫時性致聾”。麻少旭說。而他們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干就是十幾天。
通常,工程船上的各類壓力表有上千塊,除了狹窄的機艙里,在幾十米的吊機上也有他們的身影。
選擇船檢 選擇付出
即使海上檢測環境惡劣,但他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每個人都盡其所能,臟活累活搶著干,苦活重活爭著干。
出海檢測是件光榮而艱巨的工作,南到南海大亞灣、珠江口,北到葫蘆島,東到黃海、東海,都留下了河北計量人的身影和足跡,他們儼然已成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中一支重要的技術力量。
他們一次次在冰冷的夜里奔赴平臺,一次次在緊急任務中晝夜不停,一次次幫船方解決技術難題,多年來屢次受到船方和企業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在旁人看來,檢測壓力表似乎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千千萬萬的小事,避免了無數次海洋石油生產大事故。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