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佛山市中南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機械”)又迎來了一個主動找上門的項目。來自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員專門跑到佛山,希望把兩個機器人項目落戶中南機械。
類似這樣主動找上門的項目,中南機械常務副總經理毛衛東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看重中南機械二十多年來對標國際高質量的生產經驗。”毛衛東說。他的身后放置的一條長達數米的“狹長管”,正是裝載于我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上的共軌單元。在國內,目前僅有中南機械能夠生產。
自1993年成立起,中南機械一直致力于大中型柴油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對于中南機械來說,每一款產品的誕生,都是成功攀登品質金字塔的成果。
數據顯示,目前在柴油機共軌單元、中高壓輸配電開關、電梯鏈輪等過萬款機械零部件上,中南機械都實現了國產化。這樣的成果,既源于中南機械在研發上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更離不開中南機械注重高標準生產、敢于讓員工試錯的科學精神。
攻堅零部件國產化
自主研發“大國重器”核心零部件
“中南機械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向高質量發起挑戰。”毛衛東說。在他身后,中南機械的生產車間內,擺放著電梯鏈輪、共軌單元等機械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生產完成后將被安裝進瓦錫蘭、日立、西門子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中。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珠三角經濟騰飛,但電力供應卻跟不上,各地紛紛建起使用柴油發電機的發電廠,由于發電機都是國外進口的,每年還要花費十幾億美元購買損壞的關鍵零部件。
日后成為中南機械創始人的許冠此時還在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正好是零部件的國產化。看到了市場的潛力,許冠帶著十幾人的團隊來到南海,開始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的攻堅。
“柴油機對零部件的質量要求很高,要實現國產化,就必須達到與進口產品同樣的質量標準,甚至是超越,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毛衛東說,雖然滿腔熱血,但創業團隊一開始就遇到了大難題——沒有合格的原材料,當時國內生產的鋼材普遍質量較差,遠達不到生產要求。
必須提高原材料的質量,否則替代進口就是空中樓閣。為此,許冠從德國購進了一臺光譜儀,通過光譜儀可以迅速得到進口零部件的鋼材金屬配比。“我們將得出的配比交給特鋼廠,指導他們生產達到要求的鋼材。”毛衛東說。
在此之后,許冠帶著團隊在生產車間反復試驗和改進了足足半年時間,使得關鍵零部件在使用壽命和能耗上均達到了進口產品水平,最終成功實現柴油機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
由于當時發電廠用的是萬噸油輪用的發電機,中南機械這一突破,直接敲開了中船重工的大門,“以前中船重工也是要進口這些零部件,我們能生產之后,就直接找我們了。”毛衛東說。
每一個實現國產化的產品背后都是一場關于質量的“硬仗”。如今,中南機械設計、生產的油泵油嘴、缸套刮碳環、活塞頂、排氣閥等產品已完全國產化。
允許員工“試錯”
4張卡紙打通質造“任督二脈”
“大膽先去試試,不行的話大不了換個思路重來。”一位曾參與共軌單元研發的技術人員這樣形容當年的狀態。這是中南機械在對待技術研發上的一個縮影——允許員工“試錯”。
由于中南機械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國產化,遇上技術封鎖是常事,沒有參考和指導的情況下,團隊只能反復試驗摸索,直至成功。長久下來,在企業內就形成了允許“試錯”的意識。
“失敗乃成功之母。”毛衛東用一句俗語來解釋“試錯”的意義,員工在試驗的過程中,曾出現過搞壞材料和機器的例子,領導層對此一般很寬容,只要不是人為故意破壞的,一般都不會批評他們。
在鼓勵員工試錯創新的同時,中南機械也不斷將成熟的生產工藝標準化,在生產車間,每一批產品都會有4張卡貫穿整個生產流程,分別是產品零件流動卡、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工序卡,以及不合格處理單。
這4張卡片猶如“出世紙”,將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檢測結果、處理結果都記錄下來,使得工序之間的連接更加順暢明了,問題產品也不易遺漏。
“我們的標準化也是在不斷探索完善的,”毛衛東說,以噴油嘴的生產為例,這是一種對表面光潔度要求極高的零部件,“一點毛刺都不能有,否則就會在工作時卡死。”
但是早期中南機械生產的噴油嘴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毛刺,經追溯,發現問題不是出現在生產環節,而是在放置的環節,放置時的小摩擦導致了毛刺的產生。
為此,中南機械將標準化延伸至放置和安裝環節,“包括工人需要穿特制的衣服,放置的時候要有毛毯,安裝的環境要防塵等。”
建孵化器留人
培育高端人才帶動品質飛躍
“人還是最重要的精髓。”許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強調對人的重視,在人才培養上,許冠一直堅持,自己的人才要自己培養。
今年,中南機械與南海技術學院合作,挑選了一批畢業生進行培訓,“我們專挑高中畢業以后才讀技校的,然后對他們進行三個月有針對性的培訓,再從中挑了表現優秀的,送到北京去跟項目。”毛衛東說,這種針對性培訓效果明顯,這些人在工作中的表現頗受肯定。
鄺貴仁是中南機械3d打印方面的技術骨干人才,4年前,他從技校畢業,來到中南機械,“當時就進入3d打印的研發隊伍,隊伍里很多都是碩士博士,研究人員主要是負責理論、設計方面的,我則是技術操作方面的。”鄺貴仁回憶,由于參與了研發,他對整套設備更為熟悉,在技術操作上也更為熟練。
研發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研發在中南機械是常態,不少像鄺仁貴這樣的技校畢業生剛進企業就與研發人才一起工作,“這樣的協作不僅有利于產品的落地生產,同時對技術人員來說,學習和進步機會也是讓他們留在企業的最大吸引力之一。”毛衛東說。
技術骨干人才是企業打造品質大廈的地基,高端研發人才則是品質飛躍的保障。2016年中南機械組建了“中南機械智能裝備孵化中心”,通過“企業產業化平臺+創新創業團隊+政府政策支持+持股孵化”的商業模式,吸引高端人才入駐。
“目前,孵化中心已經聚集了20個研發團隊,博導、教授和專家10多人,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員50多人。”毛衛東說,這些科研團隊為中南機械提供了研發支持,反過來,中南機械在精密機械加工、數控裝備整機研發和制造以及供應鏈服務方面的優勢,使得研發團隊的科研成果能夠快速產品化、商業化。
■記者手記
昨日苦心鉆研 今日享譽國內外
中南機械董事長許冠的經歷與格力創始人朱江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人都畢業于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前身),都是搞技術出身,擅長質量管理和技術開發。
受此影響,中南機械和格力集團的成長史也有頗多相同的地方,如果當年沒有朱江洪對質量管理和科技創新的重視,格力可能難以從松下、夏普等進口空調中突圍而出;同樣的,如果許冠當年沒有對標高質量,并克服重重困難潛心研發,中南機械也難以在進口零部件里闖出一片天。
替代進口的高標準決定了中南機械以質量起家,以質量取信于客戶,以質量維系企業的發展。2013年,廣東有一臺日立電梯的鏈輪出現故障,中南機械被邀請過去維修,“結果我們修好之后,他們發現我們修的質量比原來工廠造的還要好。”毛衛東說,“從那以后,日立電梯的鏈輪全部都由我們生產了。”
來源:南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