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到,江西省為了促進省屬國有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正在從五個方面著力,力爭使省屬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和增加值每年分別增長10%以上,營業收入每年增長12%以上,到2020年末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著力實施科技創新
推動省屬國有企業推進一批重點行業的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和產業化,到2020年末省屬國有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到120億~150億元。把研發投入情況作為企業考核的重要指標,將當年新增研發投入視作利潤納入企業經營業績考核,考核結果與企業領導人員薪酬掛鉤。自2018年起,每年從省屬企業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中專項安排資金,用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獎勵科技創新先進集體和個人等。
支持省屬國有企業積極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設立或聯合組建研究院所、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聯盟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組織,打造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孵化基地。推動企業更加高效運行現有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對企業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同時每年新建省級創新平臺5家以上,到2020年末,建設運行6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10家以上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家省級創新平臺,梯度構建省屬國有企業創新平臺體系,不斷提高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著力推進改革攻堅
積極引進行業龍頭、領軍企業、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參與省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企業產杈結構,有效激發各類所有制資本的活力。堅持聚焦主業、進退有序,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開展市場化戰略重組,推動企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戰略定位更加準確,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對接“映山紅行動”計劃,遴選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優質企業,加快推動改制上市,按照每年“上市一家、申報兩家、輔導三家、培育五家”的工作目標,形成梯次推動格局,使省屬國有資本證券化率達到70%。
推動省屬國有企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優化決策程序、規范管理邊界,全面建立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重大作用。堅持嚴考核、強激勵、硬約束多措并舉,深化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
著力培育綠色產業
大力推進有色、鋼鐵、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實現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著力培育發展生態環保、大數據、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綠色新興產業和智慧農業、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綠色服務業。打造綠色產業投資運營平臺和龍頭企業,健全支撐綠色產業發展的服務體系,建立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處理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為核心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拓展綠色產業融資渠道,搭建綠色產業信息平臺,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為重點,建立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長效機制,大幅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推動企業開展以生態設計、環境設計為核心的綠色設計,統籌考慮產品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環節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實現產品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運用工業互聯網優化企業內部循環流程和生產流程,扎實推進一批重大循環經濟項目建設,著力構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不斷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推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加強生產全周期管理,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重點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業及重大工程、項目的污染預防,逐步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推動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和礦山、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整體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
著力深化開放合作
引導和支持企業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加快跨越趕超,實現跨國經營。推動企業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資源開發利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積極開拓對外工程承包市場,帶動產品和技術出口、勞務和服務輸出,打造“江西建設”國際品牌。推動企業“靠大聯強”“抱團出海”,以建設運營贊比亞江西工業園為抓手,打造境外優勢產業集聚區。切實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強化境外投資項目管理,做好境外風險防控工作,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經營管理能力。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面向世界深化與世界強企業和全球領先企業的戰略合作。面向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發達地區和中央企業,利用央企入贛投資合作、贛港經貿合作等重要經貿交流平臺,開展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發展。開放一批重大投資項目、重要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戰略重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重大人才引進計劃等合作項目,深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制造業合作、現代服務業合作、現代金融合作、科技創新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引進更多資金、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管理和一流人才,吸引海內外各類企業、各類資本積極參與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著力推進轉型升級
推動銅、鋼鐵、鎢及稀有金屬、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技術改造,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項目,增強傳統企業市場競爭力。推動省屬國有資本優先布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新型經濟,結合我省實際,發展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生態環保、軍民融合、現代醫藥、新型化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航空制造等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公司的投資融資、產業培育作用,每年融資100億~200億元投資新產業。
推動企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轉型傳統產業激活舊動能,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構建資源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多輪驅動、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省屬國有經濟現代產業體系。
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擺在省屬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位置,深入實施“互聯網+”,推動省屬國有企業與互聯網領先企業深度合作,大力推廣工業互聯網應用,實現省屬國有企業智能化改造、信息化轉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引進工業機器人建設自動化生產線,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礦山”。到2020年末。力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實施工業互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升級。圍繞“網絡、平臺、應用、產業”四個領先總體目標,在20戶企業扎實開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范,加快推進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