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汽車“零整比”過高的話題引發熱議。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合資企業車型“零整比”過高成為普遍現象,遠遠高出300%的國際慣例。
以前身邊很多朋友經常跟我抱怨,4s店維修保養費用怎么會這么高?很多人不明就里,往往會把矛頭直接指向4s店或者主機廠。表面看來,維修保養成本高的確存在零部件價格流通環節過多等原因,但問題的真正源頭是這款車的“零整比”本身就過高,導致購買個別車型全部零部件的價格甚至是購買整車的10倍以上,這樣維修保養的價格不高才怪。
這里提到的汽車“零整比”概念對于大多數國內消費者來說都比較陌生。按照通常的解釋,“零整比”就是配件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即市場上車輛全部零配件的價格之和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
其實由于零部件由不同的供應商供給主機廠,分批運輸和儲存周期長等特點都會導致單個零部件價格高于整車生產線上的價格,這是一種合理的狀態。但是如果“零整比”超過正常比例成為普遍現象,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背后的原因。
我首先想到的是當前汽車行業合資合作的產業政策是不是該到了調整的時候了。我們知道,汽車整車合資企業有著50:50的股比限制,但是零部件行業卻沒有,而且合資企業外方股東不僅可以攫取合資公司一半的利潤,而且高額的品牌推廣費用宣傳的卻是外方品牌,同時很多合資企業要求關鍵零部件必須使用指定的或者是內部的供應商,這就導致合資企業零部件的高額利潤同樣被外方賺取。
必須注意到,這種合資合作中對外資的超優惠待遇是建立在當年中國汽車產業羸弱的基礎上,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大國,這種政策是否應該調整?而且對零部件的股比限制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如何系統扶持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創新,都需要業內人士認真思考。
但換個角度看,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談“零整比”色變,并把它作為衡量一個汽車企業是否偷奸耍滑或者毫無顧忌大把大把賺中國消費者金錢的標準。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汽車產品零部件通用性比較高,而同一品牌的不同級別產品價格差異非常大,如果單單選擇豪華品牌的低端產品去衡量“零整比”,自然會得出結果過高的結論,這顯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
換個角度來說,所謂對“零整比”的調查結果,不能隨機選取幾款或者十幾款車型數據去公布,而是應該公布這些品牌的全系車型,取一個加權平均值,這才是公平公正的做法。說白了,如果單單選取幾個車型最后得出“零整比”過高的結論,難免有嘩眾取寵之感。
至于大家普遍認為汽車維修保養價格過高的問題,其實還有著流通成本高或者個別4s店價格不透明甚至私自給消費者添加維修項目等原因存在,這就需要相關行業協會或者主機廠對4s店加強約束力,既然需要通過4s店的窗口給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或者展現品牌力,就應該時刻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才行。
來源:汽車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