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憑借一顆好奇心和一如既往的鉆研、堅守,徐寶軍用30年的時間,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從普通車工,到自學成為數控機床的高級技師,如今更是沈陽機床數控生產線上最后的技術把關者。
勤能補拙 磨得一手好刀
機床是操作,車刀才是關鍵。車工活兒好不好,全憑一柄刀。但是初出茅廬的徐寶軍對磨刀一無所知,每次干活兒,他用的都是師傅磨好的刀。時間久了,徐寶軍決心自己磨刀。可磨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磨好刀,徐寶軍沒少吃苦。剛開始的時候,由于鐵棒和砂輪摩擦產生熱力,由車刀傳導到徐寶軍的手上,甚至燙得他不敢握;因為手底下沒深淺,高速旋轉的砂輪經常磨傷手指指甲、手指肚、關節,甚至磨露骨頭。
徐寶軍愛思考,怎么樣拿刀,手墊在砂輪的什么部位才能把刀刃磨直,刀槽磨得一樣深,前傾后傾的角度才對。師傅們被徐寶軍的韌勁感動,這個教一點,那個教一點,加上徐寶軍自己勤琢磨,勤動手,慢慢地,徐寶軍磨出的刀像樣子了。
自我提升 掌握最難操作方法
徐寶軍深感自己底子薄,基礎知識不扎實,便報名參加了職工技校。那些日子,徐寶軍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繼續學,每天忙到深夜才休息。憑著好學、上進、愛動腦的鉆勁兒,徐寶軍努力理解、消化陌生的知識,《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原理》、《高級車工輔導叢書》等,一本一本地啃,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
“功夫不負有心人”,徐寶軍通過自我提升,終于可以獨立上機床操作,并且越干越精,直至掌握了車間難度最大的一臺機床的操作方法。
將機床壁厚差縮至0.05毫米
機床是一切工業建設的母床,小到某個汽車零部件,大到航天器、坦克、艦船,哪一項都依賴機床做基礎。國企改革后,中國機床的加工制造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放眼全球,中國機床和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產品比較,尚差著一大截的差距。德國和日本的機床遵循公差縮小到最低的理念,中國機床行業的普遍認知只要不超過正負公差就不影響使用。
表面看是這樣,可到了緊要環節時,0.01毫米公差就決定了國與國之間的工業制造水平的距離,左右了價值成千上萬元的機床訂單誰能拿到。見得多了,思考多了,善于鉆研的徐寶軍愈發注重機床工藝。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公司也愈發倚重他,但凡有什么難活兒、重活兒,都派他前去解決。
2013年,沈陽機床公司承接了哈爾濱中航集團定制的機床設備。這種設備對筒壁的要求非常苛刻——加工螺旋槳傳動軸零部件的機床設備直徑110毫米,但壁厚只有1.2毫米,壁厚差僅允許0.05毫米。
0.05毫米比一根頭發絲還細,肉眼難以分辨。而且1.2毫米的壁厚,用手隨便一捏都能捏扁。項目承攬下來,徐寶軍每天吃飯睡覺都在思考如何克服這道難關,實踐中經常忙半天白費力氣。一天,徐寶軍突然想到一句行話:“3點變形量較大,6點變形量減半,12點卡緊變形量為零。”徐寶軍靈機一動,何不用彈簧卡箍整體卡緊筒壁呢?因為用了卡套卡緊,等于給筒壁穿上一層外衣,在進行加工內孔,既省時省力,又確保了規定偏差,最終順利把設備交付給哈爾濱中航集團。
來源:沈陽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