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偶然看到在馬路邊上停著二輛老式的“北京吉普”,印象中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車了。“北京吉普”是我們這代人兒時集體的記憶,也曾經是我童年的夢想。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回了專家,停止了對中國的一切援助,其中就包括停止向中國出口部隊急需的“嘎斯”吉普車。當時的中國,經過建國后十年的發憤圖強,以及蘇聯老大哥之前的援助,工業基礎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汽車工業已經不再是解放前的一張白紙,“解放”牌卡車已經在“一汽”批量生產。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自力更生,自行設計生產吉普車,并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北京汽車制造廠”。
雖然有了一定的汽車工業基礎,當時仍然很薄弱,此前,中國沒有一家汽車制造廠包括北京汽車制造廠(以后簡稱北汽)有設計制造或仿制生產吉普車的經歷。領受任務以后,“北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緊張的研制過程中,技術人員和工人參考了當時在國內所能找到的所有國外吉普車的技術資料和實車,在摸清楚了吉普車構造原理之后,開始了自行設計,克服了重重困難,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設計出來的樣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進行了大量的路況試驗,不斷地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改進,前后歷時五年,終于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產。車輛被命名為“北京吉普212”。
大量裝備部隊以后,“北京吉普”以其出色的越野能力,結實可靠,構造簡單,便于維修,深受部隊喜愛和好評。按照當時來說,“北京吉普”確實設計得很成功,總體性能并不遜于西方北約軍隊裝備的同類型吉普車,比之華約軍隊大量裝備的蘇聯“嘎斯”吉普車,性能高出一籌,發動機功率75馬力也比“嘎斯”的55馬力高出很多。 它外形大氣,車廂是框架支撐可脫卸篷布結構,前臉水箱防護罩三幅橫格柵顯得尤為粗獷威武,成為一代經典,這一造型幾十年來已經深深定格在人們記憶里,以至于北汽幾年前推出的第二代吉普“勇士”的前臉造型因取消了三幅橫格柵而廣為人們詬病。順便插一句,盡管當時中國的汽車工業很落后,沒能搞出幾個車型,但是一旦搞出來了個個都很成功,外形大氣漂亮,不光是吉普車,就拿當時長春汽車廠研制的“紅旗“牌轎車來講,外形莊重典雅,很有大國風范。
不久之后,隨著毛主席的一張“我的大字報——炮打司令部”,轟轟烈烈的文革正式拉開帷幕,舉國上下投入到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洪流中,全國的工農業生產秩序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軍工生產。那段時期,北汽生產的北京吉普質量很差,毛病不斷。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當時空軍的驕傲仿制前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殲擊機“殲六”的生產過程中,部隊在飛行訓練中因故障失事了好幾架飛機,犧牲了好幾位飛行員,連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殲六”也因質量問題遭到巴方投訴。當時周恩來總理不得不親自出面狠抓工業生產質量。八十年代初,作家李存葆寫的反映79年對越戰爭的名作《高山下的花環》中也寫到了這個問題,戰士“小北京”連續二次用文革中生產的彈藥打越南碉堡,結果因啞彈犧牲。
雖然經歷了波折,文革后期北京吉普還是迎來了大發展時期。當時政府公務用車相當匱乏,本來長春汽車制造廠生產的紅旗轎車,外型大氣,性能也不錯,只是耗油量大點,尾氣排放多點,這在當時根本不算是缺點,完全可以成為當時理想的公務用車,但是毛澤東卻明確規定,紅旗轎車只能配備給省部級以上政府機構使用,這無疑將中國剛剛起步的轎車工業扼殺在搖籃里。可能在他老人家意識形態里,轎車是資產階級有錢人享用的東西,對于共和國建設沒有多大用處,根本不能跟卡車、拖拉機相提并論,少量生產一些,給國家裝飾點門面也就夠了。后來紅旗轎車總共只生產了不到萬輛。如今紅旗轎車早已消失,剩下的寥寥幾十輛有的放在博物館里,有的被汽車愛好者收藏。
中央后來決定北京吉普為公務用車,但是又規定只是配備給縣級以上單位使用,盡管有這個限制,但是對于泱泱大國中國來講,縣級以上單位多如牛毛,何況每個單位也不止配一輛車,一時間需求猛增。北汽興奮之余也有苦惱,以每年5千輛的產能既要提供給部隊,現在又要提供給地方上,根本無法滿足。局限于廠房設備及工人,再怎么加班加點生產也是供不應求,北汽要想擴建廠房來擴大生產規模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到。在這種情況下,上級部門要求北汽將生產圖紙,工藝等一整套資料擴散給全國一切有能力加工生產汽車的廠家,以便他們也能生產,以此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北汽雖然不樂意,卻也無可奈何。當時也沒有知識產權,商業秘密這類的東西束縛。于是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全國各地冒出好多廠家按照同一套圖紙在生產北京吉普,有的廠家以前根本沒有汽車的生產能力和經驗也加入到了生產隊伍中來,雖說北京吉普構造簡單,一學就會,但是生產出來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而配套的零部件生產廠,作坊更是遍布全國。
相比之紅旗轎車的產量寥寥,只配給省部級高官使用,老百姓很少能在馬路上看到到,北京吉普滿大街跑,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當然對于平頭百姓來說,也只能是看看,在當時能有資格乘坐的都是些有身份的人,大小是個官。它是老百姓最早熟悉的官車。網絡上現在有很多,小時候住在大院里的,回憶他們最初的北京吉普情結的文章,不是被大人或者大人的警衛員抱到車上帶著兜風,就是在車停下時被抱到駕駛座上,小手把著方向盤咿咿呀呀學著開車,大人坐在邊上一邊手把手教一邊哈哈大笑。 而我輩平民子弟,現在能回憶的是,小時候圍著停在馬路邊上里面人走掉的車看,再有就是眼睛湊到鎖著的玻璃上,看看里面的駕駛室。呵呵。
來源:中國日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