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經濟轉軌:房價必然也必須調整
文眼
近幾個月我國樓市正悄悄變化。部分二、三線城市的樓價大幅度下降促銷,引起各方對房地產“拐點”的關注,對樓市看跌的增多。但也有業界大佬表示,這種降價并不意味著拐點的到來。更有嘴硬的大佬撰寫長篇微博,對“拐點”論進行反駁。那么,房價到底會不會調整?調整幅度與影響有多大?這是值得觀察的。尤其在結構調整和經濟轉軌不斷強化的背景下,認清樓市方向無論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看,都是很重要的。
—亞夫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銷售大幅萎縮,住宅新開工增速回落更早更快。在滯后銷售萎縮四個月之后,5月份全國房價出現下降,這是在沒有出臺政策調控的情況下首次自主性回落。
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經濟金融增速換擋、供求關系改變、房價已經處于高位、城鎮化方式轉變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等都利于房價回歸理性。
房價回歸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從整體經濟發展看,房價理性調整將打破土地財政和數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怪圈”,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合理物價結構的形成。
這次房價調整是經濟轉軌的必須和必然。在政策層面應該如何作為呢?這個問題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已經給出了清晰的回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
李海輝
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銷售大幅萎縮,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住宅新開工增速回落更早更快,這說明房地產開發商對市場的感覺更為敏感。在滯后銷售萎縮四個月之后,5月份全國房價出現下降,而且這是在沒有出臺政策調控的情況下首次自主性回落。因而,總體判斷我國房地產市場理性回歸趨勢難以避免。
1.住宅銷售大幅萎縮
2014年1-5月,全國住宅銷售面積為319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住宅銷售金額為1972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從近四年的情況看,2014年前五月的平均月銷售面積為6389萬平方米,是近四年最低;平均月銷售金額為3944億元,僅比2012年略高,比2013年全年平均月銷售額下降30%。這表明今年以來的住宅銷售快速萎縮,市場力量被2013年的瘋狂消耗殆盡,銷售面積甚至比限購觀望的2012年還低。
2.房價自主回落
2014年5月百城平均房價為10978元/平方米,比上月回落0.32%。其中,一線城市平均房價為28814元/平方米,2014年首次出現比上月回落;二線城市平均房價為10399元/平方米,連續兩個月回落;三線城市平均房價7203元/平方米,連續四個月回落。在爭論中,中國百城房價終于見到實質下降。以前總是在調控政策出臺后,購房人的觀望等待,造成房價的回落。一旦預期落空,房價又會形成新一輪報復上漲。這次房價回落和以往不同的是,在沒有任何調控政策出臺的情況下,百城房價跟隨市場的步伐而回落,甚至不少地方政府進行了托市或救市行動,沒有阻止住房價自主回調。
3.開發商更為敏感
住宅新開工面積自2014年初就已經大幅下降,1-2月全國住宅新開工面積為1227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9.6%;1-5月全國住宅新開工面積為42588萬平方米,累計同比下降21.6%。對比新房銷售變化,1-2月住宅銷售面積僅下降1.2%,然后下降幅度才逐步加深,1-5月累計下降也不足10%。應該說,作為專業市場機構,房地產開發商對市場的感覺更為敏銳。
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經濟金融增速換擋、供求關系改變、房價已經處于高位、城鎮化方式轉變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等都利于房價回歸理性。一些措施如限降令、公積金貸款上調、定向降準等不斷出臺,但是受貨幣條件和需求消耗的影響,我們判斷這些措施難以產生根本性轉變。
1.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改變
一是經濟增速換擋。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2011-2014年增速分別9.2%、7.8%、7.7%和7.6%,今年4月匯豐制造業pmi指數再次處于榮枯線以下,經濟結構升級轉型壓力不斷加大,淘汰落后或過剩產能等不良資產將會加速增加。
二是貨幣增速回落。2014年一季度末,我國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32.8萬億元,同比增長5.4%。流通中貨幣m0余額為5.8萬億元,同比增長5.2%。第一季度現金凈回籠242億元。如果說廣義貨幣供給增速還能勉強支持當前房價的話,那么狹義的貨幣增速經已明確顯示,我國經濟活力真正在快速下降,房地產交易萎縮順理成章。
三是利率高位也會對高房價產生擠壓。由于稅費等原因,我國二手房的交易成本至少在10%以上,房地產開發的資金成本也至少在10%左右,總體看來房地產價格漲幅在10%以內,新投資房地產基本上無利可圖。而在今后房地產價格平均10%以上漲幅幾乎沒有可能,房價回歸是一種必然。
2.房價已經處于高位
一是相對收入房價偏高。由于近十年來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當前房價收入比快速提高而達到相對高位,按人均居住面積的房屋總價與人均收入相比,絕大多數城市遠遠超過10,甚至不少城市已經超過20,即使考慮到我國居民的福利收入,房價收入比也至少在10以上,購房透支了居民若干年的支付能力,被戲稱為“把市場玩死了”。
二是絕對房價堪比國際大都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接近或達到香港、東京乃至倫敦、紐約的水平,長期看我國大都市的房價不可能長期高于國際大都市的水平。
三是房價租金比偏高。在快速城鎮化階段,房價租金比一定程度的偏高是可以理解和解釋,這是建立在未來兩者逐步趨近,終值將會相同的基礎上的。目前看,我國房價月租金比基本已經超過500,折合租金年收益率為2.4%,在某些城市租金年收益率僅為1%左右,相當于房價月租金比為1000以上。并且房價租金比偏高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在相對房價和絕對房價均處于高位時,房價調整將成為一種趨勢。
3.供求關系逐步逆轉
根據統計局公布數據,1999-2013年全國住宅竣工面積為224億平方米。全國住宅竣工面積包括農村住宅竣工和城鎮住宅竣工兩部分,國家統計局沒有給出城鎮和鄉村住宅構成,但是可以根據城鎮住宅投資占全社會住宅投資的比重推算,城鎮住宅竣工面積至少在180億平方米以上。按常住城鎮人口計算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4.7平方米,按戶籍人口計算約為36平方米,僅城鎮新建住宅面積就已經超出全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
由此可見,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的城鎮人口口徑是按常住人口計算的,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農民工調查報告》數據,絕大多數農民工特別是建筑工人通常住在簡易的工棚里,而且報道城市低收入特別是年輕群體“群租”的情況也較多,這說明這些人群是沒有城鎮住房的。這說明我國城鎮住房存在結構性過剩,進而也可以判斷我國住房產權分布狀況是極不平均的,部分人群擁有的住房或面積遠遠超過了平均狀況。可以得出結論,在投資需求被限制的情況下,未來的購房需求主要集中在常住城鎮的較低收入群體,他們的購買能力不能支撐這樣高的房價水平。
4.城鎮化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前10年,我國城鎮化速度平均為1.35%,在我國歷史上這樣城鎮化速度和跨度空前絕后,遠遠高于發達經濟體曾經的城鎮化速度。快速城鎮化能夠降低房地產的資本化率,在租金一定的情況下抬高房價水平。部分學者估算我國已經達到70-75%的工業化率,2014年以后我國即將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動力已經不復存在。
同時,我國就業人口增速從2005年開始快速放緩,近年來幾乎保持零增長水平,可以判斷我國城鎮化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是必然趨勢。今后的城鎮化主要從兩部分人口市民化入手,一部分是非戶籍常住人口,主要是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市民化問題;另一部分是新增城鎮居民的市民化問題。
2013年我國城鎮非戶籍常住人口接近3億人。農民工中在城鎮購房的人數占比僅為0.6%,在城市獨自租賃居住的占比為13.5%,合租居住的為19.7%,合計33.8%。其他農民工基本居住在單位集體宿舍、單位工棚和經營場所。這就是說明這部分人口市民化的保障居住需求十分巨大,按一半家庭需要保障住房計算,至少需要1.3億套保障住房。
如果10年消化這部分人口的住房保障,每年需要1300萬套。扣除城鎮自然增長人口,新增城鎮人口按80%需要住房需求計算,每年至少需要600萬套住房,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保障居住。城鎮化方式轉變必然帶來住房需求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有利于房價的合理回歸。
5.收入分配差距縮小
如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富裕階層獲得財富容易而規模大,房價對他們來說難以形成“過濾”效應,從而使收入分配差距成為推動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同時,房地產是投資的重要渠道,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房價持續快速上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富裕家庭資金到房地產市場投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房價水平。
反貪污腐敗、縮小收入差距為新一屆政府的執政理念。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整體差距較大,2003-2009年10%最高收入戶的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的8.5倍以上,2010年以來該倍數持續縮小,2012年縮減至7.59倍。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房價結構、房價租金比率等,房地產市場將向健康理性回歸。
6.貨幣刺激的條件約束增強
融入了國際環境,自然會受到國際因素的制約。與2008年相比,我國刺激經濟乃至房地產的貨幣條件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財政或金融刺激對房價的支撐作用不可能長久有效。
一方面,2014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向均衡,外匯資金流入的套利條件不復存在。2008年初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7.38:1,人民幣升值空間遠未結束。時至今日,2014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最高升值為6.05左右,之后開始了貶值歷程,截至6月開局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貶值6.25左右。
另一方面,當前貨幣規模空前膨脹,幾乎沒有了注水空間。2008年初我國廣義貨幣供給為40.3萬億元,以當期匯率折算僅相當于5.46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期廣義貨幣的73%。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我國廣義貨幣供給已經達到116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8.7萬億美元,比美國的廣義貨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