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效應日趨受到廣泛關注,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也在不斷提速。這也使得核能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17年2月《“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發布,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將達到8800萬千瓦。此外,隨著高溫氣冷堆、快堆、海上浮動堆等新一代核電技術的不斷發展,核電的影響范圍也在擴大。
但是發生在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帶來的陰霾仍未散去,它仍然給核能行業的發展投下了陰影。在近些年,我國先后發生了“超市搶鹽”、廣東鶴山和江蘇連云港反對新建核廢料處理設施等事件。這反映出了兩個問題:首先核科學在公眾中仍然屬于一個非常陌生的領域,其次核設施選址仍然存在著“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指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不利后果,而采取的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引導和克服,是各國公共政策決策面臨的普遍挑戰。在國內,由于“鄰避效應”導致的群體性事件近年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也導致了許多項目被取消或轉移,造成較大的影響。核設施項目由于投資巨大,且事關全球碳減排的宏觀利益,如果應對鄰避效應不力輕則導致投資損失,重則影響地方穩定發展和能源轉型大計?;诖?,開展良好的涉核項目公眾溝通是貫徹落實國家總體部署、維護我國核安全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工作。
一、當前的對策
為了應對“鄰避效應”,各方也一直在采取不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開展核知識科普教育
政府、核能企業和高校都在舉辦核科學知識普及活動,科普進校園、進社區,主動“走出去”向廣大師生、公眾宣傳基本知識,消除認知空白。
強化公眾溝通
從建設階段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工作,到已建成核設施的公眾開放日,把利益相關方、意見領袖和普通公眾“請進來”,更加直接的讓他們了解核設施的安全性。
增強信息透明
從新頒布的《核安全法》,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涉核信息公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全國核設施運營狀況、輻射監測情況也在國家、地方、企業等層面進行了公開。大多數環境監測數據均可以從網站查詢。
持續社區公共資助
核設施營運單位多會對所在社區進行興資助學,敬老扶貧等公共關系投入,這有效改善了與當地公眾的關系,對消除隔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主要的問題
應對方法較為簡單。當前我國各級涉核管理組織往往存在將公眾參與工作簡化為宣傳、信息發布的思路。這忽視了新時期公眾對自身利益的訴求日益加大、公眾發聲渠道日益增多的形勢,同時對新媒體帶來的變化以及公眾心態發生的變化沒有及時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工作的被動。
圍繞“鄰避效應”沒有更好地突出重點,沒有重點開展針對核設施周圍的居民的溝通和應對。也沒有著力向居民澄清選址的相關信息,無法消除居民關于“為什么偏偏建在我家后院”的疑慮。
僅由科普、宣傳難以形成長效機制。每次活動能夠參與的人數畢竟較為有限,而且難以達到長期穩定人心的效果。
在內陸地區,由于核項目影響范圍廣,引發的社會關注超出了市級甚至省級的范疇,這導致公共利益協調的難度更大。
對核損害、核事故的研究和報道存在偏頗。沒有真正地把核事故的健康損害、環境污染嚴重程度做好界定和宣傳。特別是針對日本福島核事故,媒體更多地報道一些應對不力的消息,卻很少去介紹現有的事故損害和應對經驗總結。
三、應對的措施
為了更好地解決“鄰避效應”這個必然長期困擾核設施建設、運營的問題,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應對方法,更切實地處理好核設施與周邊公眾的關系。不論是總結前期的經驗教訓,還是橫向比較世界范圍的成功案例,我們都可以從下面一些方法入手。
1.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鄰避效應”通過產生利益受損人而促使其以反對者的姿態進入到公共決策及執行的過程中。從本質上看,克服“鄰避效應”的關鍵是對利益受損人進行合理的補償。在法國,核電廠的周邊居民可以享受到一定的電價優惠折扣,還可以免費領取諸如碘片的輻射防護用品。這種實實在在的利益促使法國核電的公眾支持度高達62%。事實上,我國的核設施建設基本位于人口稀少的地區,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更易于探索出多種形式的長期利益補償機制和環境損害賠償機制。使鄰避設施的利益相關人能夠成為決策與執行過程的“內部人”,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實現負外部效應的內部化,是達成行之有效的補償方案的重要基礎。
2.優化公眾參與的制度
由于我國國民受教育程度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而核科學的普及難度更超過一般的知識領域,因此,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政治體制,優化建立一套適用的公眾參與機制。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民政策參與尚處在摸索期,在涉及較強沖突性的鄰避設施建設中,公民參與尚不具備將公益性設施的一般性福利和受影響社區的局部性福利相平衡的能力。因此,公眾參與的框架要更多體現集中協調的形式。而公眾參與的直接任務,是實現對鄰避效應的社會心理性補償,并以此推動經濟性補償方案。具體來看,關鍵的措施是選擇適當的公眾組織、增加對政府的信任、減少彼此的信息不對稱、倡導對項目的全局意義的認知、促進理性化的問題解決方式、確保重大利益相關方得到更對等的協商地位等。
3.突出獨立機構的作用
在公眾對核科學領域較為陌生的大環境無法短時間改變的前提下,引入獨立機構來協助公眾了解核設施相關的知識,將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這類的獨立機構既可以像法國核安全局(asn)那樣,不隸屬于任何政府部門,獨立監管法國民用核設施安全,每年向議會提交核安全評估報告,保障公眾健康及環境不受核能利用活動的危害。也可以是像科學松鼠會這樣的民間科學組織,由海內外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組成,與相關方均沒有利益關聯。甚至在必要時可以借助iaea這類的國際組織,從核科學最高的權威層面,對核設施項目的決策過程進行咨詢和指導。
4.更直接的環境監測數據公開機制
在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下,我們國家的核設施均被要求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并上報監測數據,同時,生態環境部也建立了一套監督性監測系統,強化對核設施的監管。如果在現有的監測數據上網以外,我們還可以更積極地探索面向核設施周邊社區的環境監測數據公開機制,比如在人員密集區設置數據顯示牌,定期在媒體發布等,使相關公眾能夠更便捷、直觀地了解輻射環境質量狀況,那對減輕他們的顧慮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總結
福島核事故已經過去7年,在這幾年里,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快,不僅是科技進步帶來了信息和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核工業、核事故的理解也逐步地深入。作為即將引領全球核工業發展的中國,我們如何真正從過往的歷史中汲取教訓,真正地創造出適應未來發展的體制機制,將會對我們將來的道路是否順利地走下去產生重大的影響。破除“鄰避效應”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事關千家萬戶的挑戰,但這也是我們必須盡快思考探索的一個問題。
來源:國家核安全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