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外匯儲備已成為中國的負擔。統計顯示,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為4932多億美元,而到2014年一季度末,外儲達到3.95萬億美元,預計年底到4萬多億美元無懸念,外匯儲備10年增長10倍。
如何看待中國巨額外儲是一個老話題。老話題之所以屢屢引發新興趣,主要是這個老話題的對象一直沒有實質性變化。即:中國外匯儲備還在較快增長。對此,李克強總理在訪問非洲時表示,對中國來說,如果整體上貿易不平衡,會給我們宏觀經濟調控帶來極大的壓力。他說,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引發通貨膨脹。
確實如此,巨額外儲背后是龐大的外匯占款。截止今年一季度底外儲高達3.95萬億美元,對應的是央行賬面上的29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占款。這29萬億人民幣外匯占款就是發行的基礎貨幣。這么多沒有商品價值保證的基礎貨幣投放無疑對物價房價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巨額外儲帶來的被動基礎貨幣投放給物價帶來的上漲壓力乃至通脹壓力不小。
巨額外儲本身帶來的價值損失是不可忽視的。外儲主要是以美元或者美元資產形態存儲的。但是,多年來美國為了自己的長短期利益,持續實行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利率接近于零,先后實施多輪量化寬松政策。美元貶值、美元資產貶值受損失最大的是外儲大國,中國當然首當其沖。中國手中無論持有美元貨幣或者美國債等美元資產,賬面損失不小。
巨額外儲給中國管理和投資帶來了挑戰。本來面向世界范圍內的投資中國就不占優勢。而且,巨額外儲的保值增值給投資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外儲量太大,投資的難度在于,這么大量的外儲無論在世界上買什么投資什么,什么商品價格和投資價值都會暴漲,最終出現高買低賣的賠本買賣。巨額外儲置中國投資于兩難選擇之境地。
更嚴重的是巨額外儲已經導致中國陷入到美元陷阱之中,使得中國貨幣政策處于兩難困境之中。從匯率上來說,人民幣繼續升值的話,不但出口被徹底打垮,而且熱錢將加速進入套利,外儲照樣增加。如果人民幣貶值的話,刺激了出口,貿易順差擴大,外儲仍然繼續增加。無論匯率如何變化,被動發行基礎貨幣都將繼續,通脹隱患始終如影隨形。從利率上分析,降息的話,貨幣貶值,刺激本國經濟,促進出口,熱錢可能流出。但順差必將擴大,外儲繼續增加,仍要繼續被動發行貨幣。必將導致國內高物價高房價。如果加息的話,人民幣升值加速,熱錢加速流入,外儲同樣會增加。這種貨幣政策上的兩難選擇貌似陷入到了美元陷阱之中。
造成中國巨額外儲負擔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問題,即:長期依靠外向型出口和政府主導的大投資來拉動經濟,是中國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導致的,而且錯失了經濟轉型的良機。從時間點上,在2006年中國外儲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時就應該痛下決心轉型。將中國經濟轉到內需和消費為主上,促使出口企業轉型升級,打造自主品牌、大力自主創新,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但卻眼睜睜錯失了這個重要轉型的時間點。現在反思起來,實在可惜。
社會上一個思潮是,把貨幣超發的板子打在了央行屁股上,這是不公平和不正確的。以筆者看,央行在應對外儲增加或者把控解決巨額外儲對貨幣政策乃至國內經濟的影響上不但無過而且有功。央行應對外儲增加的一個對策就是使用存款準備金率進行對沖,將外儲增加導致被動發行的基礎貨幣關進籠子里。中國目前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0%,這是世界罕見的,比美國高出10個百分點。僅此央行就將近22萬億元的基礎貨幣關進了籠子里。也就是說,巨額外儲增加的基礎貨幣投放并沒有全部進入市場,一大部分被央行關進了籠子里。否則,中國的物價房價將會更高。從這個方面講,央行功不可沒。
解決巨額外儲負擔的根本出路在于下決心調整經濟結構,下決心進行經濟徹底轉型。通過釋放改革紅利,把經濟運行轉到讓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上,將民間投資的能量激發出來;通過大力度放權減稅讓利,將13億人口的消費“金礦”開采出來;通過出臺系列優惠政策使得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要加大進口一些中國沒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比如:高科技產品、高端制造業產品等。這是解決巨額外儲負擔的治本之策。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