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子商務無疑是最熱的電商話題,其快速崛起,給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傳統貿易帶來了強烈的沖擊。那么跨境電商到底有多熱?記者從近日在寧波舉行的2014中國(寧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論壇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其火熱程度。
為了探討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機遇與挑戰,浙江省在“兩會兩展”(第十六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第三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2014中東歐國家特色產品展、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期間,特地舉辦了2014中國(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論壇。這也是本屆“兩會兩展”中唯一以論壇形式推出的活動。
在這場以“探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新發展”為主題的論壇上,實際到會人數遠遠超過了會場所能容納的座椅數,主辦方在增加了座椅的情況下,仍有幾十位聽眾站著聽完了所有與會者的發言。
對于聽眾席里的外貿企業代表們來說,聽一聽相關政府機關代表、專家和學者對于政策的解讀對于自身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在過去的幾年里,跨境電商異軍突起,其價格紅利和行業紅利已經逐漸顯現,未來,在政策的扶持下,跨境電商將給外貿帶來新的紅利。
價格紅利明顯
2013年被認為是跨境電商發展元年,無論是政府支持的“正規軍”還是民營電商企業都全力布局跨境電商領域。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1.6萬億元,2012年約為2萬億元,2013年突破3.1萬億元,到2016年將增至6.5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30%。
如此迅猛的增長速度與跨境電商帶來的價格紅利有直接關系。摩西網董事長張紅輝在發言中用一款日本進口的保溫杯向人們直觀的展示了跨境電商的價格紅利。在上海的某商場中,這款進口的80毫升的保溫杯,售價是628元,同樣這款商品在一般電商的旗艦店里的售價是469元,而在跨境電商網站上,售價僅有142元。
據他介紹,線下店鋪和一般電商、跨境電商在進口商品上的價格差距,是由于供應鏈不同而帶來的普遍現象。“線下店鋪或者一般電商里的進口商品,通常經歷了一個很長的供應鏈。在這個供應鏈的過程當中,每一個環節都會被收取相應的費用,最終由消費者來買單,能不貴嗎?跨境電商是將境外的商品和中國的消費者直接聯系在一起,縮短了供應鏈,價格也就降下來了。跨境電商給消費者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價格紅利。”張紅輝說道。
行業紅利逐漸顯現
相對于顯而易見的價格紅利,跨境電子商務帶來的行業紅利也正在逐漸顯現。天貓國際總監趙晨介紹說,目前中國消費者從海外購物的種類主要有四種,箱包和服飾、母嬰類、化妝品和護膚品、保健品。購物種類地區分化明顯,例如從美國購買的產品主要是箱包和服飾,歐洲主要是購買奶粉和嬰兒車。
隨著中國消費者海外購物數量的增多,海外的跨境電商對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也逐漸熟識,這也成為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渠道。據趙晨介紹,很多海外的中小企業認為直接到中國開公司成本非常高。不僅需要懂得中國的法律,還要涉及到工商、稅務、員工等各種事務。但是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他們覺得非常簡便,并且成本較低。
海外的電商企業投資中國之路通常分為三步走。在跨境電商做強做大之后,他們通常選擇在國內的電商平臺注冊一家公司,進入中國的整個電商體系,并把庫存放在中國。在這之后,隨著對中國環境的了解,他們逐步進入中國的零售體系。“(海外電商企業)開始抓國內零售渠道,在國內培養自己的經銷商體系,或者建立自己的門店體系。我們發現在這種模式下,跨境電商發揮了為招商引資做鋪墊和橋梁的作用。”趙晨說道。
政策紅利即將到來
跨境電商的火熱也引起了國家決策部門的關注,并頒布相關意見政策護航跨境電商的發展。2010年下半年起,商務部即啟動了重點推薦和培育開展對外貿易的電子商務平臺工作。2012年3月,商務部出臺了《關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若干意見》。2012年2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等8部門辦公廳共同下發了《關于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2013年4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等13部門辦公廳(室)又共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
2013年7月,商務部、財政部、國稅總局先后發布外貿“國六條”8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正式提出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
在剛剛過去的京交會上,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李晉奇稱,中國80%以上的外貿企業已經開始應用電子商務開拓海外市場。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宋建明則透露:“商務部正在研究制定有利于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政策和措施,這個措施最近要出臺。”
隨著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出臺,跨境電商的政策紅利將逐漸釋放,也將進一步激活跨境電商的活力,扶持跨境電商業務發展。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