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召元
胡翠
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節能環保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產品傳統的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喪失的擔憂。但也有學者認為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具有經濟規模大、產業配套能力強等特點,這也是重要的競爭力源泉。然而這種規模優勢究竟對企業生產率有多大程度影響,相關研究還很少。本報告根據2001年—2007年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定量分析了產業配套對生產率的影響,現產業配套能力在提高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業配套能力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主要機制
所謂產業配套能力,是指為企業提供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各原輔材料,也就是提供各種中間投入品的能力。對任一企業來說產業配套能力主要表現在其上游產業集群的發展上,也就是在企業周圍是否有上游企業,上游行業的完善程度、企業數量多寡、質量高低,以及上游企業與本企業之間的距離遠近等。
根據已有研究,上游行業集聚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企業生產率:一是降低企業成本。如果本地區的上游配套行業齊全,企業可以就近采購原輔材料,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運輸成本,還可以減少原材料的庫存,從而減少資金占用。二是增加投入品的多樣性。很多研究發現企業可獲得的投入品種類越多,質量越好,其生產率也越高。三是提高企業的專業化程度。當上游行業集聚程度高時,下游企業可以將原來從事的原材料采購、中間品生產等業務外包給上游行業,使其自身的業務更加集中,從而獲得分流和專業化的好處?穴durantonandpuga,2004?雪。
在已有研究中,一般用企業數量來衡量集聚程度。但配套能力不僅與上游企業的數量有關,還與上游企業的質量有關,例如一個行業內領軍上游公司對下游企業的溢出效應會大于一個普通公司。企業的質量較難衡量,但一般而言大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中,我們同時用上游行業的企業數量和平均規模來代表產業配套能力。此外,為了考察產業配套能力發揮作用的地理范圍,我們分別構建了衡量縣內、縣外、省內和外省的產業配套能力指標。
產業配套能力使制造業企業生產率每年提高兩個百分點左右
本世紀以來,我國工業企業的規模和數量都有快速增長。從數量看,2000年時我國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29萬家,2013年底已經達到34.73萬家,平均每年增長6.0%。從規模看,2000年時平均每家企業營業收入0.52億元,2013年達2.92億元,不考慮價格因素年均增長14.2%,用ppi縮減后平均每年增長12.3%。
為定量分析產業配套能力對企業生產率的貢獻,我們首先根據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采用olleyandpakcs(1996年)提出的基于一致半參數估計值方法計算各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穴tfp?雪,然后利用投入產出表所反映的投入產出關系,結合縣內、縣外、省內、省外上游行業的企業數量和主營業務收入,構建反映產業配套能力的指標,并加入一些控制變量?穴如企業的研發投入、負債率等?雪,采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方法分析產業配套能力對生產率的影響。考慮到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在回歸中對反映產業配套能力的集聚變量采用滯后一期的值。根據回歸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
一、產業配套能力對企業生產率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上游行業的集聚,無論是同一縣域范圍內,還是在同一省域范圍內?穴指縣外省內?雪,也無論是企業的數量集聚還是平均規模的增長,都能提高生產率。但離本企業太遠地域的集聚?穴外省范圍?雪對生產率沒有明顯的溢出效應。
根據估計結果,對一個企業而言,本縣內上游企業的數量和平均規模對生產率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23和0.051。也就是說,本縣內上游行業的企業數量提高1%,可以使本企業的效率提高0.023%,而本縣內上游企業的平均規模每增長1%,可以使本企業效率提高0.051%,假設按照全國2000年—2013年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6.0%、企業規模平均每年增長12.3%計算,這兩部分可使企業生產率每年提高0.023×6%+0.051×12.3%=0.77%。縣外省內上游企業的數量和平均規模的系數分別為0.076和0.032,類似可計算這兩項使企業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0.85%。這兩項相加可以簡單估計,由于產業配套能力增強,我國制造業企業生產率每年提高約1.60%。
根據模型結果,我們計算了各年產業配套對企業tfp增長的貢獻,并與研發投入對tfp增長的貢獻進行了比較。根據結果,在2002年—2007年間,由于產業配套能力的提升,使tfp每年提高1.7%—2.8%,在2004年前小于研發投入對tfp增長的貢獻,而在2004年以后大于研發投入對tfp增長的貢獻,效果非常顯著。
二、相同行業的企業集聚也對生產率提高有正向影響,說明同行業之間存在互相學習的溢出效應,但總體效應較弱。具體來看,本縣內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平均規模提高1%,可以使本企業效率提高0.003%,而縣外省內同行業平均規模的系數為0.010,兩項相加得到如下結果:由于同行業的集聚,約使制造業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0.05%—0.07%。同行業集聚的效果顯著小于上游配套產業集聚的效應,說明我國相同行業的企業溢出效應不太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多數企業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創新小、差異少,同行業之間的相互正向提升作用小的現象。
三、增加研發投入和提高市場集中度有助于提高企業生產率。除了集聚的指標外,本模型中其他一些結果同一般研究類似。其中,r&d投入每增長1%,使企業生產率可以提高0.004%。企業的市場份額提高也有助于增加企業的生產率。由于我國很多行業面臨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低的問題,因此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利于企業效率提升。
大部分制造業行業都存在產業配套溢出效應
由于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產業特征,產業配套能力對行業生產率的重要性也不相同,為考慮不同行業的差別,我們對制造業進行了分行業分析。根據計量分析結果,在28個制造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受益于產業配套效應,也就是說配套能力提升對這些行業生產率的提高有顯著效果,其余7個行業產業配套能力提高對生產率影響不顯著,即煙草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機械制造業。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報告根據2001年—2007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庫的數據,通過構建反映產業配套能力的指標,詳細考察了產業配套的不同方面對生產率的影響,有如下幾個重要的發現:
一是產業配套能力對企業生產率有重要影響。2000年以來由于產業配套能力提高,約使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率每年提高1.7個—2.8個百分點,與研發投入對tfp貢獻大小差不多。本縣內、以及本省內上游配套行業的集聚都對生產率有顯著為正的溢出效應。
二是大多數制造業行業的生產率都受益于產業配套能力的提高。28個制造業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平均生產率由于產業配套能力的提高而有顯著增加。
三是研發投入和企業市場份額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業生產率。當前我國多數工業行業面臨市場集中度低、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因此通過兼并重組,提高集中度有助于提高生產率。
本研究的估計結果說明,產業配套能力對生產率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生產率提升的重要源泉,而相同行業的企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政策的重點應該是按照產業鏈要求,促進各行業按照上下游配套的要求進行集聚,這樣能夠發揮更大的產業配套效應。另外,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企業數量的增長和平均規模的擴張都會放緩,由于產業配套給企業帶來的生產率提升也將呈現下降趨勢,因此,未來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仍然還是需要通過增加研發、提高創新能力,以及完善市場結構等方面予以彌補和增強。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中央財經大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