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一詞源于《孟子》&ldquo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rdquo,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后來泛指把持和獨占。從鹽、鐵、茶專營,到現在的汽車配件壟斷,我國自古以來就沒缺少過壟斷。而人們似乎把社會的種種不公,都歸咎與壟斷。就拿汽車配件壟斷來說,仿佛只要廠商放開配件渠道,那么汽車售后服務的春天就來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么?
壟斷根源
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wto一員,跨國汽車公司產品以合資和進口方式大量開始涌入。為規范汽車市場,中國政府于2005年出臺了《汽車產業政策》和《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使汽車4s店成為汽車流通領域單一模式。恰恰是這種模式,導致從汽車銷售到零配件分配的主導權都在廠家。雖然2008年中國出臺了反壟斷法,但汽車行業受種種因素限制,相關調查取證舉步維艱。
《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第18條規定:對銷售未經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不得提供汽車資源;第25條規定: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品牌供應商授權范圍內從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后服務、配件供應。
尚方寶劍在此,這才是壟斷的根源,咱罵廠商也罷,咒4s店也無用,人家壓根不理會。什么部委調查汽車配件壟斷,調查了幾年都無結論。其實政府自身成就了壟斷。與其費盡地去調查,不如先修改一下這個辦法吧。
縱使放開了汽車配件壟斷,后市場服務或依然不改
即使放開了汽車配件市場,真的對消費者有利嗎?別傻了。除了渠道,還有技術壟斷。售后服務的技術壟斷包括:不對獨立維修企業、消費者公開車輛的維修技術信息;不公開診斷設備型號及檢測參數;不公開維修專用工具種類及生產企業等信息等。即使在市場上買到原廠配件,對于一些車型,如果沒有維修技術資料,也一樣沒有用。在中國汽車配件市場魚龍混雜的境況下,如果不加以規范,不能有效治理,貿然放開配件渠道供應市場,或許只能是在這個市場雪上加霜。
壟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汽車配件的質量
由于不同車系各自擁有不同的配套供應商,中國汽車市場中汽車配件的&ldquo渠道壟斷&rdquo很嚴重。但是這也保證了各個車系在4s店能拿到貨真價實的配件,雖然是貴了點。如果真的放開渠道的話,以中國目前汽車后市場亂象來看,只能是亂上加亂,咱國人的造假能力不得不承認,如果車主因為買了假配件而造成故障,憑什么讓4s店來為你免費維修?最終受傷的還是車主。
所以打破配件壟斷,首先要治理后市場的亂象,規范秩序。就拿配件市場來說,首先需要出臺汽車零部件質量管理條例,規定汽車零部件必須由汽車質量檢測機構認證合格后才能上市。
當然我們也不能相信認證機構,因為汽車油耗的問題上,認證機構就和廠商勾結作假,狼狽為奸。如果發現認證機構作假,必須處高額罰款乃至取消資格。對于淘汰假冒偽劣配件廠商嚴厲打擊,提高準入機制。只有保證后市場的秩序,再談放開配件市場也不遲。
總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下子讓汽車廠家放開配件渠道不太現實。歐洲汽車行業發展了百年,直到2010年才出臺了《2010年縱向協議豁免條例》和《2010年汽車行業豁免條例》,對售后服務從汽車配件流通渠道、銷售渠道、維修保養信息、診斷設備、技術信息做了全面具體的要求,限制壟斷行為。
目前的中國市場法律法規還不太完善,經營模式也和歐美市場大相庭徑,如果我們邯鄲學步,盲目學習歐美市場放開汽車配件流通渠道,或許事與愿違,會進一步增加我國汽配市場的復雜性。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