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發布的各項數據顯示,上半年,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投資增幅回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較快、技術改造投資比重加大&hellip&hellip種種信號表明,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我國工業經濟正在調整中穩步推進。那么上半年市場產業重組和結構調整主要取得了哪些進展?仍面臨哪些難題?下一階段產業布局有何引導方向?為此,記者采訪了工業與信息化部產業司司長馮飛。
過剩行業投資增速回落
問: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其中,一季度增長8.7%,二季度增長8.9%,呈上升趨勢。如何看待這樣的增長速度?
答:雖然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但這份增長卻來之不易。與5年前、10年前相比,我們的工業經濟體量已經非常大,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增長的量級是不一樣的,實現的難度也明顯不同。雖然增速比往年略有放緩,但當前工業發展的良好基本面沒有改變。
我一直在講,目前出現了3個分化:
第一個分化就是產業發展出現了分化,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的增速是快于工業的平均增速,以原材料為代表的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出現了一些困難;第二個分化是地區的分化,去年的分化是中西部的分化,而今年上半年,地域特點不是特別突出了,但是地域的產業出現了比較大的分化,以過剩產能為主要產業的地區的增長放緩,而轉型升級較早的東部地區前幾年壓力大,但是企業的適應能力很強,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轉型升級有了明顯的進展;第三個分化是企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些轉型升級采取措施早的、商業模式創新早的企業出現逆勢上揚,發展勢頭很快,而一些包袱重的、轉型升級慢的,發展就困難一些。
產能過剩問題目前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產能過剩的5個行業中全都出現了負增長,相應的行業下行壓力也比較大,這些行業中的企業經營困難也比較大,出現了發展速度放緩、投資增速負增長的現象,但這也是主動調整的結果。
高端服務還有提升空間
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近一半,繼續保持增速快于工業,且占gdp比重繼續提高。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都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對此您怎么看?
答:服務業里要對它進行分類,細分的話可以認為是兩大類,一個生產性服務業,一個生活性服務業,目前來看生產性服務業是高于生活性服務業的。兩者不是彼此對立、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全球經濟整體相對低迷的背景下,這些行業中有不少成為經濟發展中的&ldquo一抹亮色&rdquo。
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服務業的規模不大,是結構性存在問題,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還起不到支撐制造業的程度,比如研發設計、咨詢服務等,我們都缺少很多自主的、獨立性的公司,未來能夠達到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是一個最好的格局。這是一個觀點。第二個觀點就是服務業市場邊界的問題,我們看到,美國服務業的市場服務半徑是面向全球的,比如他們的金融業、物流業等都是面向全球的,有著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目前恰恰相反,制造業面向全球,服務業反而是面向國內的,高端服務業反而被很多的外資企業所壟斷或者占據較大市場份額,這恰恰說明我們的服務業還遠遠沒有發展到應有的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產業布局結合經濟帶
問:現在已經出現了工業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已經連續28個月下降的情況,下半年的工業發展態勢如何?產業結構調整將以哪些方式為突破口?希望您對此予以解讀。
答:隨著中央出臺的一系列預調微調和定向調控的政策效應陸續釋放,總體而言,預計下半年工業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
我們首先會對重點產業的布局優化有所考慮。有些地區的產業發展遠遠超出了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還有像東部的一些地區,由于比較優勢的轉換,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了,正在考慮向西部轉移。未來我們考慮,一個是產業轉移上可能要和經濟帶的發展結合起來,包括長江經濟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等;第二個方面是和產業升級結合起來,不是簡單的產業搬家;第三個方面就是向西開放,形成向東開放、向西開放更加呼應的新格局。
另外就是培育新的增長點,比如去年已經出臺了新的信息消費政策,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可以看到,信息消費規模達到13450億元,同比增長20%,信息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