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
穩中有進
新常態下,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發展質量卻上了一個臺階。隨著資本、土地等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較少的服務業脫穎而出,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要素價格上漲、儲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資增速放緩,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需求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城鎮化提速、產業轉移,城鄉區域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力資源稀缺性凸顯,收入分配結構也將不斷優化。這些新常態下的新特征、新趨勢在上半年已全面顯現。經濟運行&ldquo穩&rdquo字當頭,穩中有進。7.4%的增速雖有所放緩,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獨秀;與此同時,結構調整&ldquo進&rdquo在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消費貢獻率不斷上揚、東中西部發展更趨協調、居民收入占比繼續上升。&ldquo穩中有進&rdquo,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姿態。
調控創新
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ldquo憂患心&rdquo,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ldquo速度情結&rdquo&ldquo換擋焦慮&rdquo,保持&ldquo平常心&rdquo。另一方面,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黨中央、國務院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強刺激、大調整,而是堅持區間調控,調控定力更強;不搞&ldquo大水漫灌&rdquo,而是堅持定向調控,抓住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ldquo噴灌&rdquo&ldquo滴灌&rdquo,調控發力更準;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堅持&ldquo統籌調控&rdquo,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通盤考慮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與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調控效力更久。&ldquo調控創新&rdquo,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舵盤。
改革紅利
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補上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等體制機制&ldquo短板&rdquo。上半年,堅定不移地下好改革先手棋。簡政放權改革大刀闊斧,財稅改革、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好戲連連,改革紅利繼續釋放,經濟發展后勁增強。&ldquo全面改革&rdquo,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動力。
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
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可觀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經濟總量增長7.4%,實屬不易。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已是一個巨人,總量基數很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計算,全年經濟增量就約達5萬多億元,約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換擋期,我們既要走出高速糾結,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長期處于合理空間。這樣的經濟增長,必須是就業和收入增加的增長,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是質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長,是節能環保的增長。
調整雖然艱難,升級已成大勢
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單位gdp能耗下降。這些變化延續了近年來結構調整的積極勢頭,顯示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進入新常態,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們要堅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協同配套,盡量減少陣痛,爭取結構調整效益的最大化。
調控雖然平穩,經濟活力增強
上半年,穩增長的任務十分繁重,卻沒有采取強刺激的調控措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穩定性,堅持區間調控,突出定向調控,特別注重深化改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減稅讓利,增強企業活力,從而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ldquo激活力&rdquo,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ldquo補短板&rdquo,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ldquo強實體&rdquo,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科學認識新常態
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就巨大,難能可貴。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那樣的高速度?應該說,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正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悄然來到我們身邊,正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
辯證看待新常態
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ldquo富態&rdquo,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后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臺階,體量大了,家底厚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今天我們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去做過去想做卻很難做的事情,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臺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ldquo三期&rdquo疊加,矛盾交織,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等隱患有所顯現,但我們更應看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ldquo新四化&rdquo的不斷推進,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回旋空間,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ldquo成長的煩惱&rdquo。
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有長期性,要求我們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靜理性,不急不躁,順勢而為。潛在增長率下降、經濟增速放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輕易不搞強刺激,不踩大油門;同時又要堅持底線思維,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沖擊,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既不過速,也不失速。二是積極主動,開拓創新,盡力而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