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天,寂靜的遼西某地,突然間機聲轟鳴,一臺做過&ldquo發動機手術&rdquo的大型高速裝載機,從野戰修理所里恢復&ldquo健康&rdquo,重新開始裝載作業。沈陽軍區某工程裝備修理所野戰搶修破解了裝備大修保障難題。
發動機修理,屬裝備大修范疇,通常在車間實施。但是戰場上,如果遭敵打擊&ldquo受傷&rdquo,就不修了嗎?在野戰維修現場,該所所長周金東說,補上野戰化維修&ldquo短板&rdquo,提高實戰化保障能力,是他們的努力方向。記者了解到,他們是一個只有幾十名官兵的修理所,官兵修理技能過硬,年大修工程裝備近百臺。可是,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練中,他們卻掉過&ldquo鏈子&rdquo:裝備突遭&ldquo敵&rdquo襲,因課目設置在深夜,照明器材低溫下供電不足,重要部件搶修&ldquo失敗&rdquo。
該所領導進一步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把車間里的維修高手,變成戰場上的搶修能手。確立野戰化搶修攻關方向后,他們把破解裝備大修重要部件維修難題作為突破口,大膽地進行實踐探索:主動放棄現代化車間不用,把官兵拉到蚊蟲肆虐、水電供應困難的野外演兵場,利用自行研制的&ldquo工程裝備野戰搶修箱組&rdquo開設野戰修理所。一連10余天,他們吃住在野外,在不依托滑吊、高溫清洗等車間設備的條件下,對6臺大型工程裝備的主要部件進行修理,破解了野戰化維修保障重要部件性能恢復、重要設備運用、野戰修理所開設等系列難題。據該所工程師姚汝強介紹,經過半年的前期準備和這次野外搶修實踐,他們能夠利用開設的野戰修理所對5種大型工程裝備實施大中修,基本具備了全天候、全地形的搶修能力,實現了基地化保障向野戰化、實戰化保障的轉變。
來源:解放軍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