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洪仁偉
2008年“兄弟機械廠”在北林區津河鎮建立,并且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大,2017年已經由原先的“兄弟機械廠”升級成了“綏化市兄弟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擁有固定工人35人、大型加工設備18臺,企業每年的總產值達800~1000萬元,產品得到廣大農戶的認可,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俄羅斯。
提起“兄弟機械廠”的創始人薛世飛,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夸贊他精明能干、頭腦靈活。由于家庭貧困,薛世飛初中畢業就放棄了繼續求學的念頭,四處打工賺錢,當過搬運工、勤雜工,還去建三江插過秧等,最后到了一家機械廠當工人,也是在這家機械廠工作期間,他對農業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學了機械自動化知識等技術。
薛世飛想,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勞動方式也應該不斷提升。就從馬鈴薯產業來說,人們從種植到收獲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什么不能用機械來代替人工呢?這樣既節省了人工,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于是他和哥哥商議決定自己開設機械廠研制機器。
他們在研發第一臺馬鈴薯播種機的同時也種了一塊試驗田,是為了這臺播種機能在現場實際操作。在第一臺機器研發出來試驗的時候并沒有想象的效果那么好,于是他們不斷進行改良,經過多次改進終于達到實用的效果。由于機械簡單實用,操作靈活,很快就得到農戶們的認可,有的還主動上門訂購。
在馬鈴薯播種機研制成功的基礎上,薛世飛還陸續研發馬鈴薯收獲機、馬鈴薯秸稈還田機、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等農用機械,其中8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機械專利。這些機器的研發,無疑是企業和農民的福音,為農民種植馬鈴薯增產增收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讓企業增加了利潤收入。
村民劉長利說:“我種植馬鈴薯已經有10多年了,以前種馬鈴薯不敢多種,因為種馬鈴薯用人工費時費力,自從用上了薛世飛研制的機械以后,我敢多種了,今年我種了160多畝地。”
通過這些年的研發努力,他們的“兄弟機械”在全國已經有15個經銷商,2017年最新款的馬鈴薯聯合收割機已經出口到俄羅斯,這個收割機的最大優點和特點是用收割機與拖拉機聯合作業,就可以把馬鈴薯拉回家,不用人工去撿馬鈴薯。
來源:東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