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林麗
8月10日,2018中國無人機公開賽——dcl國際邀請賽在北京司馬臺長城打響,包括我國在內的七個不同國家、30多名世界頂級飛手展開了激烈角逐,經過八個小時的鏖戰,來自捷克的rotorama隊獲得當個比賽日的冠軍。而中國飛手主場作戰發揮不俗,由來自深圳的19歲飛手“海浪”李坤煌帶領首次參賽的“獨角獸”隊闖入前三,獲得季軍。
李坤煌(右一)
從2015年最開始接觸無人機競速,到如今在各大賽事中嶄露頭角,李坤煌只用了三年時間。
“玩”出花樣 用成績說服父母
在一群高大的國外飛手,19歲的李坤煌顯得十分瘦弱,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上去就是一個安靜的小男孩。不過,一旦聊起他熟悉的無人機,話匣子就再也關不住了。
“12年的時候,開始玩航模,一直到15年的時候,才算是真正地接觸到了無人機,那種刺激的感覺真的很吸引人。”在接受騰訊體育專訪時,李坤煌說起了自己與無人機競速的“結緣”。
自己diy飛行器,組裝、調配,第一視角操控無人機飛行,這整個過程對于李坤煌而言都是一件樂在其中的事,在這其中,李坤煌最享受的是自己操控著無人機在空中飛行的時候,“飛行速度也非常快,在150到200公里這樣的時速,能夠體驗到飛行的刺激感。”
然而,對于李坤煌的的這個愛好,父母并不認同。像所有父母一樣,他們擔心玩無人機會耽誤學習,并且對于孩子的未來沒有并沒有什么幫助。面對父母的不理解,李坤煌選擇用成績說服他們。
從15年至今,他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幾十場,冠軍也拿了接近三十個,還成為了2016年和2017年中國無人機競速公開賽的雙料冠軍。拋開成績,李坤煌在無人機競速方面還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收獲了很多快樂。
如今,對于他的這個愛好父母是全力支持,就連他的昵稱“海浪”都是媽媽幫忙起的。“海浪非常兇猛,我媽希望給予我這個寓意。”
享受過程 與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今年六月,李坤煌才剛剛參加完高考,此前,雖然對于無人機非常著迷,他也只是每周拿出一個下午的時間來訓練,自己找一個無人公園或者開闊的空地,搭建一些簡易的賽道。李坤煌還補充道,這甚至算不上訓練,就是單純地“玩”,享受過程。
雖然那時候還沒有贊助商,他每月的花費也并不多,“一個月也就花三百到五百,甚至會更少。一兩個月買一套電機,也就花幾百塊錢,我一直維持這樣的狀態,一年只有一到兩部飛機。”
慢慢地,他接觸到了一群有相同愛好的小伙伴,加入俱樂部,組建了隊伍,有了自己的贊助商。李坤煌所在的超級脈沖俱樂部現在已經了接近300個注冊會員,像他這樣會經常比賽的核心成員有16個。
他說,在這個行業里,他并沒有什么崇拜的偶像,最欣賞的就是這群一起到處比賽的小伙伴們。此次的dcl邀請賽,他們雖然是臨時組建的隊伍,從拿到飛機開始組裝調配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五天,到比賽的前一天才拿著石頭去配重,“我們的飛行器沒有定制合適的電池,重量不達標,不得不去路邊撿了石頭進行配重,很多部分都吃了虧。”
盡管如此,他所在的獨角獸隊伍,還是在高手云集的各個隊伍中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績。
國內外差距大 盼行業迅速成長
無人機比賽現場
在中國,無人機競速仍舊是一個十分小眾的運動,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從賽事組織上來說,一些國家已經擁有了比較完善的聯賽體制,俱樂部運營也已經非常成熟。以東亞鄰居韓國為例,他們的賽隊已經非常專業,有教練、領航員,還有機械師和翻譯,飛手只需專注于訓練和比賽。
在國內,即使是知名俱樂部,也還不具備這樣完善的人員配備。對于這種國內外的差距,李坤煌也深有體會。“不管是在設備的準備,還是技術上,國內外的差距都是很明顯的。”
無人機競速與電競和機器人格斗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新興智能運動”,對于技術的要求十分嚴格。在介紹這項運動的時候,李坤煌用f1做了類比:“像大家熟知的對于路線有很高的要求的f1,是一個二維的,而我們的飛行器在空中飛行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它是三維的,立體空間的,難度非常高。”
除了對于飛手本身的要求之外,合適的訓練場地、科學的訓練方法、相匹配的零部件生產各個方面都影響著無人機競速行業發展。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