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江奔流 | 從1.0版到3.0升級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打通了監管“蜂窩煤”
張江匯智湖畔,云集了許多創新型企業,負責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技術開發的億通公司本部大樓就坐落于此。走進億通公司,一樓演示廳內一面巨大的電子顯示屏格外引人注目,這里實時更新著上海口岸的在線用戶數以及貨物和船舶申報數量,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貨物貿易來自于長江經濟帶。
隨著上海自貿試驗區不斷深化制度創新,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也從最初的1.0版躍升為如今的3.0升級版。單一窗口的貿易便利化程度越來越高,讓更多企業得到實惠,同時也成為上海更好地服務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平臺。
節省相關成本20億元
億通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貫徹落實中央“實現口岸管理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求的具體措施,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貿易監管制度創新和促進上海口岸通關安全便利的重要內容。對這項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予以推進。在國家口岸辦的統籌協調下,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的支持和指導下,2014年2月21日,上海依托電子口岸率先開始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口岸監管的方式,真正實現了貿易便利化。億通國際總經理助理劉紅說,過去貨物通關或船舶進出港時,企業需要對接多個口岸監管單位,在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等部門之間奔波,提交大量重復的數據和材料。“這種情形被形象地稱為‘蜂窩煤’,監管部門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無法打通。”而單一窗口就是要打通“蜂窩煤”內的各個通道,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奔波。 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立足于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定位,按照“一個平臺、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享”的理念,在口岸監管環節和國際貿易管理各主要環節,實現貿易和運輸企業通過單一窗口向監管部門一次性提交申報,監管部門通過單一窗口向企業反饋辦理結果和共享監管結果信息。
通過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經過4年多的實踐,目前上海單一窗口已設置了貨物進出口、支付結算、信息共享等十個功能板塊,對接海關、邊檢、商務等22個部門,已服務27萬多家企業;實現貨物申報由原先的24小時減少至0.5小時,船舶申報由原先的兩天縮減至兩小時,節省相關成本20億元以上,支撐起全國近1/3的進出口貿易量和逾4000萬標準箱的集裝箱吞吐量。
劉紅表示,接下來單一窗口將聚焦區域化、國際化、智慧化持續發力。在區域化方面,將立足上海,建設國際海港通、國際空港通和國際自貿通三個高能級、高輻射的專業業務平臺,實現上海海港、空港和自貿區兩港一區聯動,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并服務長江經濟帶。目前已有超過十家船公司、100家堆場、900家車隊或貨代企業使用該系統,用戶遍及上海、寧波、天津、大連、青島以及長江沿線30個碼頭和放箱點。在國際化方面,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將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港口口岸對接,與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apmen)主要經濟體港口口岸對接,實現海運物流可視化、原產地證電子化。在智慧化方面,上海單一窗口將通過構建深度神經網絡,實現檢驗檢疫快件查驗效率大幅提升。
單一窗口更好服務長三角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口岸進出口貨物總值7.9萬億元,占全國的28.5%;集裝箱吞吐量4023萬標箱,連續8年位于世界第一,其中外貿箱量占85%。而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有70%以上的貨物出口走上海口岸。如果能夠實現單一窗口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長三角區域的相關政府部門都可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和執法互助。雖然實現信息一體化后,具體能給企業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便利,還需要在實際操作后才能進行測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讓數據“跑起來”的共享模式的優勢必然會在增效降本上顯著體現出來。
“今后單一窗口的發展方向,肯定是區域化、一體化,這也是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未來建設的重點。”劉紅表示,下一步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立足上海,依托上海電子口岸現在正在進行的國際海港通、國際空港通以及國際自貿通平臺的建設,打造出單一窗口的“上海服務”品牌,從而更好地服務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記者了解到,億通公司近期通過和部分航運企業的合作,已陸續將一些服務應用功能推廣到了長三角區域。以集裝箱設備交接單電子化為例,長達40年之久的紙質化交接場景即將“光榮退休”。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