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多學科交叉風潮 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成立
2018-08-11 17:29來源:/
原標題:引領多學科交叉風潮 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成立
未央八月,超聲影像界迎來盛事一件。
8月10日,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宣布成立。該專委會將以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為兩大抓手,積極推動超聲影像領域的醫工理多學科交叉與合作,推動早診早治理念落地與精準診療水平提升。
歷史底蘊厚重的蘭州,見證了極具開拓性與前瞻性的專委會成立儀式。同天,首屆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辦。
方向:前瞻性與敏感性
“做科學研究,也要具有方向敏感性。”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超聲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常務委員黃品同表示,前瞻性的研究方向,代表著一門學科的未來,甚至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產生革命性進展。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風頭正勁,分子影像方興未艾。二者的飛速發展,不僅推動了超聲醫學的發展,也提升了超聲醫師的地位。
“超聲醫學走到今天,正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在這之中,人工智能與分子影像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笔锥坚t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超聲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會長何文說,無論在學術研究方面,還是成果轉化方面,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都具有較好的潛力與前景。
頗為應景的是,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剛剛發布《腫瘤演進與診療的分子功能可視化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18年度項目指南》,計劃在2018年度資助培育項目約20項,重點支持項目約7項。據全力推動該重大研究計劃獲批的田捷介紹,從今年起,該計劃將連續發布8年,既是非常好的科研平臺,又可佐證分子影像研究的前景與趨勢。
“我們不僅要順應潮流,還要走在趨勢之前。”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田捷,特地引用國際影像戰略策略研討會(is3r)副主席liuis donoso的金句——“ai不會替代影像科醫生,但會用ai的影像科醫生將替代不用ai的影像科醫生。”
敏銳嗅到學科發展的重大機遇后,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迅速反應,經總會批準,于2018年8月10日宣布成立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
專委會得到超聲醫師及相關交叉學科從業者的熱烈歡迎,超100人申請加入。據何文介紹,考慮到各個單位、不同地區的人員組成和分布,經報請中國醫師協會總部批準,最終確定首屆77位專委會成員名單。
其中,王志剛、唐杰擔任顧問;
黃品同、田捷擔任主委;
鄭海榮、顧寧、鄭元義、劉政、趙明昌擔任副主委。
交叉:必要性與開拓性
為促成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的成立,前期經歷多方籌備。
按照慣例,中國醫師協會要求成員必須具備醫師資格。但是,“學科交叉”正是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強調重點?!爸豢颗R床醫生,是不能解決臨床痛點問題的。”黃品同說。
在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會長及多位委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醫師協會特別批準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可吸納無醫師資格的多學科交叉人才,以促進超聲醫學提速發展,邁出開拓性探索的步伐。
“我們已經到了通過醫工結合,來提升超聲學科實力和精準診療水平的階段。”何文表示,在醫學科學和基礎科學快速發展的大潮中,只有積極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才能不被時代落下。
結合自身科研經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超聲科主任劉政分享道:“一個人悶頭想idea很難,但通過跨學科的交流,新想法、好項目極易在頭腦風暴中被點燃?!?/p>
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鄭海榮看來,各個領域的學科發展現在都呈現出“匯聚”的態勢。亦即,以前各學科的發展如蜂窩煤一樣各自圍圈,但單一學科已越來越不能勝任復雜的科學攻堅問題?!巴ㄟ^多學科交叉合作,才能更有效地產出成果、知識、技術乃至產品,推動多個領域的大發展。”
呼吁:別觀望 快跟上
“最怕的是,有些人還在觀望、在猶豫,不跟上前進大潮?!?/p>
曾以“小馬和驢”的故事道出人生選擇重要性的黃品同,又對健康界講起一個跑步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每天在自家陽臺上鍛煉。
一天,他看到馬路上一群人朝同一個方向跑過去,心里便打起了小算盤:“這些人要跑到哪里去?我要不要加入?如果加入,萬一沒什么結果,還不如自己在陽臺上舒服;如果不跑,萬一前面有大好事,豈不是又太可惜?”
在黃品同看來,當下許多人都處于這種矛盾狀態。
他們一方面容易孤芳自賞、固步自封,把自己局限于舒適區內;一方面已經搞不懂前沿進展,與快速變化的社會有所脫節;但另一方面,又生怕付出沒有結果,辛苦白費,“這又再度證明這類人缺乏敏感性”。
黃品同強調,“我們希望呼吁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超聲影像多學科交叉的大潮中?!?/p>
通過10余年專注于超聲微泡空化的相關研究,黃品同堅信,在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專委會成員的交叉合作下,一定能產出為整個醫療領域帶來顛覆性利好的研究成果。
未來:平臺賦能 合作互贏
為將專委會的理念落地,各委員們在成立現場展開激烈討論。
田捷首先建議,要把專委會打造為一個媒介和平臺,通過整合臨床需求與工科資源,為多學科交叉創造條件,“把事情做實”。
在田捷看來,團結恰是超聲醫學領域的優良傳統。下一步,如何借助專委會的力量,讓多學科人才合作互贏、發展共贏,正是努力重點。
解放軍總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解放軍超聲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唐杰認為,專委會還需具體探討如何將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能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以后做什么等關鍵問題?!霸谇罢靶砸I之下,專委會要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p>
實際上,“落地”問題,正是專委會的委員們期待和關注的焦點。
在健康界的隨訪中,西安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儀器研究所所長萬明習表示:“中國生物醫學超聲領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通過跨學科深度交叉,走創新發展的道路,這是正確的發展途徑!希望在專委會的帶領下,能夠針對本領域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取得突破,促進該領域產業和臨床技術的快速發展?!?/p>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超聲診斷科醫生冀鴻濤認為:“成立專委會可以讓科研探索更加規范化,彼此增加交流機會,拓展思路。如果能夠借助專委會的平臺,讓各個研究機構緊密配合,協作產出屬于中國的拳頭產品,將是這個組織最大的價值和成功?!?/p>
另外,溫州醫科大學藥學系主任趙應征還提出兩個具體建議,包括提前確定下一年度專委會的研討主題,以便在研討方向上更有針對性;積極探索委員在線交流形式等。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腦認知與智能醫學教研室主任何暉光也提出四點建議,包括多做科普工作、廣納年輕人加入、邀請企業界加入、多開展小范圍深度討論會等。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