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披露,中國政府已對日本住友等8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日本精工等4家軸承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合計罰款12.354億元。2007年,中國《反壟斷法》頒布實施。事實上,這部在發達國家有著&ldquo市場經濟憲法&rdquo之稱的法律在中國土地上卻沉睡7年之久。&ldquo隨著中國《反壟斷法》在沉睡中醒來,那些曾經在壟斷盛宴中狂享大餐的企業,必定要為它們踐踏中國法律、侵犯中國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付出巨大代價。
攻勢+攻心
2011年年底,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領域的反壟斷調查。由于中國幾乎沒有反壟斷調查的先例,因此,當時已經分別在美國和日本&ldquo自首&rdquo的日本企業在中國沒有任何自首的打算。
不過,從電信聯通到液晶面板,從茅臺五糧液到乳粉企業,發改委反壟斷局的頻繁出手和反壟斷執法的常態化趨勢讓日本企業改變了自身遭到反壟斷調查可能性的估計。
發改委反壟斷局一位負責人告訴筆者:&ldquo整車和零部件的反壟斷調查,最大的難度是很多違法事實發生在境外,我們無法到實地調查取證。在依靠自身調查無法獲得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綜合運用法律責任條款和寬大政策在國際卡特爾(cartel,廠商間為了合伙謀利而簽訂公開和正式協議的一種市場結構形態,是壟斷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調查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dquo
&ldquo反壟斷處罰在各國都非常高&rdquo,該負責人表示,正是因為如此,免除罰款機會的存在就改變了違法企業對收益和成本的預期,從而讓壟斷同盟出現裂縫。
今年4月以來,日立公司(hi-tachi)和株式會社不二越(nachi)相繼到國家發改委自首,并提供重要證據。在中國政府反壟斷常態化和&ldquo寬大政策&rdquo的雙重作用下,看似鐵板一塊的日企壟斷聯盟從內部松動了。
&ldquo污點證人&rdquo精工
在對4家日企軸承價格壟斷處罰中,精工(seiko)系第二家主動報告有關情況并提交涉及中國市場所有證據和銷售數據涉案企業,因此,國家發改委對其從輕處罰:上一年銷售額4%的罰款1.7492億元。而對2006年9月退出亞洲研究會但繼續參加中國出口市場會議的ntn,按&ldquo6%&rdquo的標準罰款1.1916億元;對提議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召開出口市場會議的捷太格特,處上一年銷售額8%的罰款1.0936億元。
精工在這場反壟斷調查中,充當了&ldquo污點證人&rdquo的角色。其最終能夠站出來自首,著實經歷了一場心理斗爭。
調查表明,自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4家軸承生產企業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并按照這些信息,實施了漲價行為。
從2013年9月,美國司法部針對9家總部設在日本的零部件供應商(包括精工)的價格操縱行為,開出了總計7.45億美元的罰單后,今年3月,曾參與密謀組建汽車軸承卡特爾聯盟的日本精工被歐盟處以6.24億歐元罰金。
雖然在歐美市場上屢遭打擊,但日本精工開始時并沒有對中國發改委始于2011年的反壟斷調查予以重視,但隨著中國政府今年以來反壟斷調查的逐步深入,精工看到了中國政府的決心,況且,精工在中國遼寧和安徽都有生產基地&mdash&mdash雖然面臨巨額罰款,但跟眼前的罰款比起來,中國市場顯然是長遠利益。
調查跨度13年
4月2日,日立在梳理自身業務,判斷涉嫌違法的情況下,到國家發改委做了主動報告,把他們就汽車廠商發的詢價函和競爭對手之間協商的方式、時間和地點進行了匯報,并提供了證據。自此,日本汽車配件制造商壟斷的黑幕開始被一點點揭開。
據介紹,在突破口打開后,發改委反壟斷局的執法人員擬定了調查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和詢問問題清單,并開始向其他涉案企業逐一發出調查通知書。
除了資料的繁多,較長的時間周期也是本案調查的難點。前述負責人表示,由于大部分訂單實施的時間是在2013年底,因此串通投標的時間可能要追溯到2000年前后,企業許多當時的工作人員都已經離職了。
在這種情況下,發改委反壟斷局要求涉案日企每家安排三到四名參與價格協商的員工和公司高管到北京來接受了多輪調查,&ldquo最后總共來了50多人,來不了的也提交了書面的陳述書&rdquo。
&ldquo高限&rdquo處罰的理由
此次國家發改委對日企開出的罰單中,除了因主動自首提供重要證據而免罰的不二越和日立外,愛三、三菱電機、三葉和捷太格特均被適用&ldquo上一年度銷售額8%&rdquo的罰款標準,ntn、矢崎、古河、住友的罰款標準為&ldquo6%&rdquo,日本精工和電裝則被處以&ldquo4%&rdquo的罰款。
發改委反壟斷局負責此案的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番對日本汽車配件商的處罰標準之所以按接近&ldquo高限&rdquo的標準來操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壟斷持續時間長。其中,日立等8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壟斷協議協商時間從2000年1月一直持續到2010年2月,多數訂單供貨時間持續到2013年底,長達10年之久;四家軸承生產企業壟斷違法行為更是從2000年持續至2011年6月。
其二是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次數多。前述負責人表示,在十余年間,在起動機、雨刮器、點火線圈等13種經協商價格獲得的產品里,每一個訂單都對應一個壟斷協議。
其三是知法犯法情節。價格上漲的幅度、時機的郵件都會在篇末強調&ldquo看后刪除&rdquo,這顯示這些企業當時已經意識到這樣串通漲價是違法行為。
發改委反壟斷局同時介紹說,愛三、三菱電機和三葉之所以被處以上年銷售額8%的罰款,是因為這三家企業協商過兩種以上產品的價格。
捷太格特被處于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則是因為其是針對中國市場召開出口市場會議的提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家企業&ldquo8%&rdquo的處罰標準,還是在考慮到他們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情況下,按照20%幅度減輕處罰后的結果。
來源:贛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