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充電設施規模十分巨大,近年來,在政策扶持、政府引導、模式創新等因素的促進下,我國充電設施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基本形成,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充電設施產業,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公共充電樁保有數量21.4萬個、同比增加48.6%,私人充電樁數量23.2萬個,兩者合計超過44萬個。雖然數量眾多,但是還面臨許多問題。充電樁的質量、運營水平以及使用率都有待提高。2018年計劃建成60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10萬個、私人充電樁50萬個。我國需有效解決充電設施利用率低和充電不便利的矛盾,突破用地難、運營難等瓶頸,以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質量和水平、提升充電保障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推動充電設施產業發展提速。
其實近年來我國無論政府還是民間資本都明確了發展充電樁的方向,因為國家推動電動汽車、節能減排,但車主還是覺著充電樁難找。數據顯示:目前上海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為11萬輛,據不完全統計,充電樁約有8.6萬個。不考慮充電樁類別粗略計算,上海的車樁比已經達到了1.2:1,但其中有多少充電樁在發揮作用呢?在浦東的一個大型商務園區,每天出入園區的車輛約1輛次,設有1000余個停車位,10個是帶有充電樁的,而在這10個車位中,有5個還未啟用。
充電樁使用率有多低?上海某充電樁處半年電費僅花了1元,換算成每月不足50度,充一輛車的電就要10多度,這足以說明充電樁的使用次數實在太低了。有關充電平臺上將近8000個公共充電樁使用數據顯示,上海的公共充電樁利用率為4%,比例不算高,利用率高的主要是為城市出租車和公交車服務的專用充電樁,此外,公共充電樁的損壞率也達到3%。公共充電增加成本 體驗沒有閉環本應是剛需的充電樁現在很多都成了“僵尸樁”,這其中原因何在?據了解,上海出售的新能源車中,有60%~70%是插電混動車,不像北京,新能源車都是純電動的,對充電樁的要求更高、頻繁。其實充電樁使用率低和電價高也有關系,家用電費比充電樁要便宜,而且充電處有時還要收取停車服務費。在充電樁處充滿電帶來的是停車費的增加。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