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作已成智慧生產最新趨勢,以人類的智慧結合機器人的精度與準度,將可為產業拓展制造新藍海。工研院、原見精機與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今日(8/10)舉辦「機器人協作應用趨勢論壇」,邀集國內外工業機器人大廠專家,共同探討工業機器人協作安全與導入面臨的挑戰與機會,攜手產業共同迎向「人機協作元年」。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指出:「以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智能的難度及成本太高,未來制造生產型式,會趨近機器人與人類近距離人機協作。缺工與人力成本高昂問題,是近年來制造業面臨的困境,由機器人協助人力,逐漸成為業界趨勢?!?/p>
據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08年全球服役的工業機器人僅103萬臺,去年首度突破200萬達到205萬臺,預估2020年全球將有300萬臺工業機器人透入工廠產線;而今年全球預計將出貨37萬臺工業機器人,較去年成長18%,2019年將達43萬臺,2020年可望挑戰年產量50萬臺大關。
工研院新創公司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表示:「機器人在工業制程產線滲透度越來越高,但機器人全面取代人力,不是最好的方法?!固K瑞堯舉例,因今年第一季產能未能達標,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4月表示,高度自動化未如預期提升產能,反而拖累生產效率,并坦承人類在制造過程的影響力被低估。
胡竹生認為,由機器人分擔多數辛苦與單調的工作是大勢所趨,關乎安全與效率的機器人感知系統至關重要,從業界已著墨甚深的機器人視覺,到近期剛被重視的觸覺感知技術,都牽動著未來機器人樣態和產業發展方向。
行政院勞動部在今年初修正「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并公布「協同作業機器人作業安全評估要點」,在確保共同作業人員安全前提下,人機協作得以實現,讓臺灣產業進入「人機協作元年」。而修正條文中包含「因工作者碰觸致對操作機產生衝擊力時,能自動停止運轉」規定,由此可見,安全性對于工業機器人協作的重要性。
皮膚所屬的表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然而現有的機器人感知技術研發,多朝視覺、關節受力感測發展,罕有針對機器人皮膚觸覺開發的單位。蘇瑞堯認為,機器人擁有觸覺的意義,不僅在被動的感受外力觸摸或撞擊,還包括主動的觸覺感知,如此才能判斷下一步行動,「如同人用手抓住紙杯或玻璃杯,透過指尖的觸覺,就能了解碰觸的物體是軟或硬、是圓或扁,要用怎么樣的力量與方式去抓取它?!?/p>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