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工商聯(lián)鋼貿商會統(tǒng)計,截至2009年底,上海鋼貿企業(yè)已有12100多家,年銷售量在5萬噸以下的企業(yè)占76.98%,年銷售量在5萬噸~20萬噸的企業(yè)占20.18%,年銷售量在20萬噸以上的企業(yè)占2.85%。公開資料顯示,受鋼貿危機影響,時下鋼貿企業(yè)數量幾乎減少一半,鋼貿商數量已銳減約2/3。那么,&ldquo剩下&rdquo來的鋼貿企業(yè)又是如何在行業(yè)的&ldquo冬天&rdquo里勝出的?
備庫存就是備風險
筆者采訪發(fā)現,部分鋼貿商為降低風險已開始減少庫存甚至零庫存。減少鋼材庫存對于鋼貿商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上海某鋼貿商表示,目前鋼貿商減少庫存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天氣原因,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工地減少開工的時間段,造成鋼材用量減少。鋼貿商每年這個時候的庫存量都會減少,但今年是近年來庫存量的最低值。二是由于融資渠道的收緊,導致鋼貿商可用資金減少,無力購買大量鋼材。三是自鋼貿危機以來鋼價持續(xù)疲軟,而鋼貿商長期保持高庫存不僅資金成本較高,且存在虧損的風險。正如這位鋼貿商表示:&ldquo鋼價說跌就跌,備庫存就是備風險。&rdquo據悉,該鋼貿商庫存量相對于鋼貿危機爆發(fā)前已降低至原來的1/3。
不僅如此,部分鋼貿商自鋼貿危機以來,以銷貨為主,原則上不再增加任何庫存。當然,這也是鋼貿商的一種轉型,他們直接向下游供貨,砍掉中間的成本以增加利潤。據一位零庫存的鋼貿商介紹,他們一般接到訂單后再從鋼廠進貨,并從中獲取30元~40元/噸的服務費。
業(yè)內人士對此表示,鋼貿商大幅減少庫存甚至走零庫存路線,折射出當前企業(yè)信心不足,對后期走勢預期不高的觀望心態(tài)。
謀良策悄然降風險
鋼廠推行的后結算方式是指鋼貿商先將鋼材買下,暫時不結算價格,待到10天或半個月,鋼材銷完后,再按照這10天或半個月當地鋼材市場的平均價格,與鋼貿商進行最終結算。一些鋼廠在鋼材平均價格的基礎上適當下調20元~30元/噸,讓鋼貿商有一定的盈利空間,目的是吸引鋼貿商向鋼廠訂貨。對于鋼貿商而言,由于鋼材價格越來越低,過度囤貨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而通過與鋼廠的后結算合作模式,可將風險置于可控范圍之中。如此一來,便緩解了因鋼價下跌帶來的虧損。據透露,該鋼貿商通過鋼廠后結算戰(zhàn)略,每月銷出的鋼材達到6000噸~7000噸,風險也降至最低。
不僅如此,部分鋼貿商采取通過加工配送來增加效益。據了解,上海某位多年經營鋼材貿易的鋼貿商自2008年起便開始了鋼材的加工配送服務,根據客戶的需求加工鋼材并完成配送,以賺取服務費。據透露,該鋼貿公司在工程配送上多與地方的大型國企以及資質較好的建筑企業(yè)合作,如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去年與其合作的成交量約40萬噸,今年大概會翻一番至80萬噸。不僅如此,該鋼貿商還經營大宗物資的配送服務,為附近的加工制造企業(yè)提供基礎原料的配送服務,也為一些電廠供應煤炭、為鋼鐵企業(yè)供應鐵礦石等。
從中間商向終端配送發(fā)展成為了大部分鋼貿商的主流業(yè)務模式。筆者走訪上海寶山鋼材市場獲知,大部分鋼貿商一改原來的中間商身份,早幾年便開始為終端配送鋼材。
鋼材貿易盈利空間大幅減小,其中一個原因是流通環(huán)節(jié)多、物流成本高,而流通環(huán)節(jié)利潤經過層層分攤之后,已經所剩無幾,遇到市場震蕩,價格下跌,還得虧本經營。因此,鋼貿商便減少中間流通環(huán)節(jié),直接做終端生意,省去不必要的成本。
以經營螺紋鋼期貨的方法進行套期保值,也已成為部分鋼貿商規(guī)避風險的熱門之選。鋼材期貨就是以鋼材為標的物的期貨品種,目前可以交易的鋼材期貨是螺紋鋼期貨和線材期貨。當前,鋼材貿易經營面臨著進貨與出貨價格變動的雙重風險,以及既要穩(wěn)定客戶關系、擴大市場規(guī)模又要與同業(yè)者競爭的艱難局面,鋼材價格的頻繁波動催生了鋼材期貨的產生。而套期保值就是買入(賣出)與現貨商品數量相當,但買賣方向相反的期貨合約,以期在未來某一時間通過賣出(買入)期貨合約來補償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價格風險。這樣一來,鋼貿商便可以通過期現對沖的方法有效地減少鋼價下行所導致的風險。據一位多年經營螺紋鋼的鋼貿商介紹,他們公司著手期現對沖模式已有四五年,期貨交易的盈利略高于現貨交易,效益較為樂觀。然而,現貨、期貨對沖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做好知識儲備、豐富實際操作經驗是必須做的&ldquo功課&rdquo。
覓新路盈利方式多樣化
遠離了暴利時代的鋼貿圈,若要求生存還需自謀出路。&ldquo現在鋼貿行業(yè)得主動為賺取利潤找路子。&rdquo一位以做工程項目為主的鋼貿商說道。筆者調查發(fā)現,眾多鋼貿商做起了與金融相關的貿易,也有部分鋼貿商轉型或者轉行至其他行業(yè)。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涉及鋼鐵的各類電子交易平臺已增至150余家,在全國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企業(yè)總數中占比25%左右。其中,具有一定規(guī)模、一定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平臺超過30家,而近兩年內新建平臺數量占到了41%,呈現出&ldquo井噴&rdquo態(tài)勢。愈來愈多的電商朝著向行業(yè)&ldquo提供在線交易、在線融資、支付結算、物流倉儲、數據分析等服務&rdquo的方向發(fā)展,盈利模式愈發(fā)多樣化。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3年國內鋼鐵行業(yè)具有一定影響的10家電商平臺實際(自營)現貨交易總量直逼1000萬噸大關,預估全國鋼鐵類電商平臺交易量(包括撮合)合計超過2000萬噸,交易總額接近700億元。
多元化發(fā)展對于微利時代的鋼貿商而言,近乎成為求生存的必備戰(zhàn)略,而仍能堅持至今的鋼貿商通過不斷嘗試、推陳出新的舉措也使得鋼貿圈愈發(fā)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在鋼貿圈有一句話叫作&ldquo剩者為王&rdquo,相信不屈于劣勢、勇于創(chuàng)新的鋼貿商終究會迎來行業(yè)里的春天。
來源:中國冶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