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9日,品途集團舉辦的2018·nbi夏季創新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主題是“與創新節律同步”,旨在探討商業領域的發展規劃和創新趨勢,并持續關注科技前沿、零售消費、泛文娛、大健康、教育、旅游等10大領域,品途集團希望通過峰會的交流與合作,讓創新“更有價值 ”、“更易觸達”、“更有用”。
在8日主會場中,中國電商委主任兼秘書長蘇軍、微軟中國cto韋青、阿里巴巴集團新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崔瀚文等嘉賓,就產業創新等發表主題演講。
分會場中,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全時創始人兼ceo陳學軍、boss直聘創始人兼ceo趙鵬、《吐槽大會》卡司、笑友文化ceo史炎等嘉賓,分別發表了關于消費零售、企業服務、消費、文娛創新等領域的主題演講。
在9日關于《新政策環境下的大健康創新》的醫療創新專場中,ibm大中華區首席健康官陳彤博士發表了題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醫療的應用:機遇和挑戰》的主題演講,他認為:雖然發展人工智能有很多挑戰,但人工智能在醫療和健康領域將會有極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并且能造福人類。
以下內容經品途商業評論精編整理:
非常感謝今天能和大家交流,首先我要申明,今天我所有講的內容,只代表我個人觀點。
全球醫療面臨嚴峻挑戰
全球醫療目前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首先來看醫療質量。跟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樣,醫療行業存在著非常多的差錯。2000年美國做了一個研究,一年死于醫療差錯的人是10萬人,幾乎比任何一種常見疾病死亡人數都要多。
現有的癌癥治療方案,在美國接近一半的第一次診療方案都需要修正。不僅如此,再來看醫療費用,美國是全球醫療費用最多的,占的17.6%,這是什么概念呢?中國房地產所有的花費是gdp的17.2%。不僅如此,美國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2.5倍于經濟增長。截止到去年,中國醫療花費占gdp6.2%,2017花費的增長速度年比2016年增加11.3%,2016年比2015年增加13.1%。而且在短期內,這個趨勢不會有明顯降低。照此發展,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醫療無法持續下去。
不僅如此,大家都在談老齡化。最嚴重的是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了日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了2025年,可能會到40%,而 65歲以上的老人,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平均4到6個人有慢病疾病。這意味著所有的健康需求、醫療費用都會大幅上漲。中國的老齡化程度相對比較好,但是大家已經感覺到熱度。八年前的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大概是11.1%,在一些一線城市,像上海、北京,這個數字早就超過了15%。人類整個醫療、整個健康,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發展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機遇
第一個工具是大數據。我們常談論大數據,醫療數據其實是最巨大的數據。大到什么程度呢?一個人的健康數據,以現在所知,把他所有的信息收集起來等于300億頁的一本書。現在的醫療數據,是10的21次方。我們不僅看一個人,還要看一群人,看整個群體,整個中國,甚至全球。這些所有數據,在不同的空間,隨著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場景產生極其復雜的社會交互,所以這個數據會以令人無法預計的速度增長。
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呢?很幸運,我們這個階段有機會面對這樣的挑戰。
人們對大數據有很多誤解,比如我有全中國所有人的身高,這是一個大數據嗎?這不是大數據。大數據的數據是在不斷的延伸,有3v、5v、6v的說法,我傾向于5v、6v。這類數據的特點有:
(一),海量。數據量是很大的。
(二)多樣。多樣化在醫學數據上尤其突出。它是不斷生成的,我們現在講測序,一代測序、二代測序,馬上要到三代測序,非常快。第一代測序花了10年時間,全球共同工作,10億美金最后才測了一個人。但是這個速度,現在被大大縮短,幾周可以測到,而且降到了幾萬美金以下。
(三)高速。
(四)異質。數據有高度異質性。
(五)現實。就是數據的質量問題,幾十萬份病例下來,能夠用的可能才幾萬份病例。
有了大數據,我們聚焦在非常小的需要關注的點,經過分析,把它變成信息。但是僅僅有信息遠遠不夠,必須通過認知,才能真正產生知識,產生洞察。
第二個工具是人工智能。人類計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打孔機算。第二個階段,50年代,開始編程。第三個階段,2011年的時候,有人稱之為“認知計算”,這時候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什么是認知計算系統?
第一,理解。以往的計算機是機構化的,現在既有機構化,又有非機構化的,比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
第二,推理。它把不同的場景關聯起來,可以產生可行動、可執行假說。
第三,學習。根據推理,它可以一天比一天強大。
第四,互動。它可以相互作用,可以跟使用者相互作用。這樣就構成了現在所稱的認知技術。
ibm的沃森就是認知計算的代表,它閱讀了1萬頁的文獻,幾百本教科書,遠遠超過了人類能夠閱讀的極限,能夠了解知識的極限。人跟機器的關系,永久性地被改變。人有常識、有道德、有同理心和想象力,機器人不能自然語言,但是現在可以語音識別。尤其是人類不擅長的交叉學科,正是人工智能非常擅長的地方。
談到醫療,中國做人工智能醫療的有近家。其中相當多的是在做影像。有ct三維、心臟的超聲、眼底鏡,到三維重構和儀器,有了大量的進展。在影像上人一定會被技術替代,這是醫療的第一步。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大家認為機器人沒有情感,將來的人工智能可能更有人格屬性,帶有情緒。而隨著基因測序越來越便宜,沃森能做到把一個病人的基因輸進去,它能反饋到這個人有多少基因變異、是怎樣的通路,給到診療方案、療程和藥物。這是已經能夠做到的商業化。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面臨的挑戰
講完這些非常激動人心話,其實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最大的泡沫池。真正在做人工智的話,會發現非常多的挑戰。有數據的挑戰,有算力的挑戰。更別說極少有產品,達到醫療級。而且最近的疫苗事件已經說明,對于人工智能應用到醫療上,必須以嚴格務實的科學態度予以重視。
對于比較遙遠的預測,人工智能目前還做不到。不僅如此,所謂的健康決定因素并不僅靠醫療,對于一個群體而言,醫療起到的作用只有10%到15%。比如空氣污染和癌癥有關,80%的肺癌是吸煙引起的,剩下的20%跟空氣污染有關。
另外出于對人類醫療數據的隱私保護,很少有產品真的能通過數據保護法案,幾乎沒有。沒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健康數據,比如生了幾個孩子、有沒有性病、哪里有疤,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最后人工智能是極其燒錢的。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