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汽車產銷數據一公布,自主品牌"十二連降"的消息成為多數汽車類媒體的"頭條"。客觀地講,自主汽車品牌市場占有率持續下滑已成事實,"消費升級"、"總體增速放緩"以及"合資品牌價格下壓"成為公認的原因。
但包括中汽協在內的多個行業機構,將自主品牌下滑的棒子,更多打在"吉利、奇瑞、比亞迪"等頭上,卻大肆強調"長安、上汽"逆市上揚的"亮點",著實有失公允。如果從產銷增速和利潤角度來看,大集團過度依賴合資品牌的現象,不僅沒有改變,甚至愈陷愈深。
&ldquo等到僅剩幾大集團,自主情況會好&rdquo是偽命題
根據中期協公布的8月份汽車產銷數據: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4.51萬輛,同比增長5.69%,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7.79萬輛,同比下降21.09%,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個百分點,這是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同比連續第12個月下滑。
在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看來,&ldquo等到自主品牌集中一點,僅剩幾家大型集團時,情況可能會好一些&ldquo。把自主汽車品牌的崛起寄托在大集團身上,這種說法,真的客觀么?
中國經濟網記者查閱了在深滬港上市的20多家汽車企業的中期業績,不難發現,以吉利、比亞迪和長城為代表的民營車企,營收業績確實出現下滑,但基礎數量和產值,都遠遠超出一汽、東風大集團旗下的自主板塊。
最為典型的例子,體現為長安與長城的對比,重慶長安今年的中期收入是242.07(億元),這是包括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等合資子公司在內的業績,而長城汽車的中期收入是285.27(億元),相比同期增長7.99%,雖然共售出整車346,310輛,較2013年同期減少6.48%。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很多唱&ldquo衰&ldquo長城汽車的聲音,本身并不客觀,雖然長城汽車在發布中期財報時,產銷量有所下滑,但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都超過了長安汽車。長安汽車方面也承認:&ldquo其業績增長來源于合資企業長安福特汽車公司投資收益增加,致使半年度業績同比有較大幅度增長。&ldquo
無獨有偶,此前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同樣實現增收增利,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5.73億元,同比增長18.37%。但上汽集團也在公告中稱,主要是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乘用車企業深入挖掘產能、有力促進了整車銷售,以及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mpv銷量同比增長超過50%,為公司整體銷量的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
大企業集團在&ldquo報喜&ldquo的時候,其實也在中期財報中如實說明的&ldquo利潤增長的動力和來源&ldquo,只是很多人不愿仔細查閱中期報表,僅以集團整體的數據說話,而不是以自主板塊相&ldquo對位&rdquo。
合資品牌是&ldquo奶牛&ldquo可嘆&ldquo有奶便是娘&rdquo
正所謂&ldquo背靠大樹好乘涼&ldquo,大集團旗下的自主板塊,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二代產品也普遍推向市場,但相比在市場上&ldquo拼刺刀&ldquo的民營企業,它們總顯得不夠硬氣。而正是因為有了合資品牌的&ldquo幫襯&ldquo,才確保了大集團的整體營收。
上半年上汽集團的業績增長,主要來源于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而在自主品牌方面,上汽乘用車銷售下滑3%,自主業務繼續虧損。
2014年上半年實現了凈利潤強勁增長41.6%的廣汽集團,其業績增長與合資車企(主要是日系品牌)的市場復蘇,具有密切關系。
包括中期協在內的多個行業組織,概括分析&ldquo長安、上汽、一汽、廣汽、北汽等企業仍保持了增長勢頭&ldquo的論斷,也在一定程度上&ldquo唯數字論&ldquo。除了上汽的自主板塊外,一汽夏利、奔騰和紅旗品牌,無論是銷售業績還是市場占有率,都出現大幅下滑,難怪有分析感嘆:合資品牌就是中國汽車的&ldquo奶牛&ldquo,&ldquo有奶便是娘&ldquo的日子讓你無法斷奶。
相比之下,缺少合資品牌&ldquo奶牛&ldquo供給的民營車企,境遇確實更為艱難:比亞迪公布的2014年中期財報顯示,比亞迪凈利潤下滑15.5%。受到行業自主品牌市場下降和節能車補貼政策變化影響,比亞迪汽車銷量同比下降約27%至約18萬輛。
吉利汽車公布的半年財報也顯示:吉利汽車實現營業額101.58億元,同比下跌32%。吉利汽車認為,由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需求走弱,加上吉利若干主要出口市場的汽車銷量銳減。
相比于大集團&ldquo報喜不報憂&ldquo的做法,民營車企更加務實,也更愿意直面目前遭遇的困境,兩相對比,那類&ldquo自主品牌&ldquo更有決心和誠意呢?相信答案一目了然。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