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到達尾聲,未來中高速增長將成為常態嗎?經濟學家、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名譽院長華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行的“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機遇”論壇上表示,過去導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四大因素都在衰減,不僅支撐不了高速增長,也支撐不了中高速增長。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仍來自農村改革,不過現在并沒有看到扎實的措施解決農民的問題。
華生認為支撐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來自四大因素:
·開放。華生認為對外開放對于中國的意義完全不下于改革的意義,因為如果關起門來搞改革,今天恐怕還沒前進多遠。過去三十年中國從開放當中獲益,依靠后發優勢,大幅縮短了和發達國家的距離。
·市場化。一方面通過雙軌制,通過引進市場因素,逐步使得整個經濟市場化,另一方面發展民營經濟,引進外資,對國企進行改造,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
·農村改革。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戶,實際上提供了第一支火箭的推動力,此后鄉鎮企業開始發展。農民進城打工給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最強有力的基礎。
·靠財政承包制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但華生現在認為,靠原來的因素不僅支撐不了高速增長,恐怕也支撐不了中高速增長。他的理由是:“第一,開放,現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與發達國家在很多地方成為對手了,因此后發優勢慢慢在消失,反過來人家把你作為對手進行防范和圍追堵截。第二,市場化改革方面,我們的國企改革,經過了幾十年,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應該說35年前提的第一步,政企分開,還沒有邁出來農村改革,每家兩三畝地的種植顯然是束縛了農業的規模經濟,擁有的廉價勞動力現在也開始暴露出來大量問題地方政府靠土地財政來維持它的發展,造成一系列的扭曲。”
華生不認為經濟增長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他表示,光靠技術和其它一般的因素,連5%的經濟增速都保證不了。“支撐今后20右中國經濟還能夠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增長的主要原因將來自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進一步推動農民從第一產業出來,到高產的工業和第三產業。”
但是增長需要對現行政策形成重大的調整。華生認為這幾年來已經開始提出來城市化和新型城鎮化已經晚了,應該早6年、8年。“我們今天所采取的行動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現在并沒有看到扎扎實實的措施解決農民工的問題。目前中國兩億多農民工他們基本上是候鳥式的,到40歲左右就開始回流。家屬絕大部分還不在身邊,還有幾千萬的兒童是留守的。如何讓農民工不會到40歲再返流,他們的子女才能跟上產業發展的這一代。未來的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取決于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怎么樣來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
至于經濟增長減速對企業家的影響,華生認為很小。“如果說我們過去是高速增長,現在是中高速,就是新常態,我認為這種變化跟企業家就基本上沒什么關系。因為就是高速增長也不能保證每個企業高度增長,照樣有大量企業跨掉。”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