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登了一篇討論德國汽車商是否依賴中國市場的文章。文中指出,三分之二德國汽車是非本土制造,德國汽車商在中國賺得大部分利潤,德國汽車的發展與中國密不可分。針對中國調查德國汽車壟斷一事,文中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把德國汽車商當做“自己人”的表現。
中國政府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中國消費者也不會因反壟斷調查而放棄購買德國汽車。
文中指出,德國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黃金時代。“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從來沒有賣出去那么多車。德國汽車的標志比比皆是,德國汽車遍布全球的勝利幾乎就要實現。不知不覺地,德國汽車的業務重心已悄然轉移。因此,德國汽車行業和在德國本土的汽車行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這兩者間有巨大差別。”
根據文中的數據,四分之三德國本地生產的汽車被出口至海外。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的德國品牌汽車都不再是“德國制造”。
“有三分之二的德國汽車是非德國本土制造。德國制造商在不同的市場——中國,北美和巴西等地,耗資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汽車加工廠。這有利于德國汽車公司避開高額進口關稅,減少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還節約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
文章稱,起初,德國本土的汽車制造業并沒有受到海外市場的影響。
“德國本土汽車工廠發展良好,還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德國是高素質工程師的天堂,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在沃爾夫斯堡、斯圖加特和慕尼黑等地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和升級汽車加工廠。”
但隨后情況發生了轉變。文章指出,在新興國家愈發優越的市場條件下,那里也不乏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以及更低的人力成本。在未來的新生產模式之下,或者說是經濟衰退期導致的全球汽車減產的情況下,新競爭者們的出現使得德國本土汽車工廠腹背受敵。
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德國汽車制造商在“金磚國家”(主要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輝煌起來。但一些“金磚國家”的國內形勢卻并不樂觀。
“巴西和印度經濟低迷,巴西的房地產、國內貨幣價格暴跌。俄羅斯與歐盟的關系幾乎‘走向了盡頭’,貿易戰使得德國汽車業無法在俄羅斯大展拳腳。相比之下,中國市場最具吸引力,中國穩定增長的經濟使其成為德國汽車公司的關注焦點。”
根據文章數據,三分之一的大眾汽車在中國出售,奧迪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額占總額的三分之一,戴姆勒和寶馬在中國獲取其三分之一的利潤。數據說明,近期中國對德國等西方汽車制造商的反壟斷調查讓他們有了恐懼感。
文章分析稱,中國政府對德國汽車商的調查并不意味著是一種排斥。“由于中國本土企業和德國汽車商的合資模式,兩者是一個整體。同時,中國政府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中國消費者也不會因反壟斷調查而放棄購買德國汽車。所以,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可能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我們是自己人,我們是在關心你!”
如果德國汽車行業想發展得更蓬勃,那么它能更少地依賴中國市場嗎?文中的回答是:很有可能不會,因為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行業實在太重要了。
“德國汽車商花了100年的時間賣出總計10億輛汽車,如果德國汽車商想再賣出10億輛汽車,在中國,只需10年就夠了。為了刻意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放棄大部分利潤額,誰傻誰才會這么做。”
來源:澎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