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電去產能進程最近似正在扭轉方向,一些曾被叫停的煤電廠復工建設,專家呼吁保持政策定力。
工地變成了冒著白煙的煤電廠,圓形的地基上長出了高高的冷卻塔……關注煤炭問題的民間智庫coalswarm在衛星照片上發現,不少曾經被政府叫停的中國煤電廠工地已在過去一年里悄然復工。
按照coalswarm的計算,2018年上半年,在地球影像公司planet labs提供的衛星照片上能辨認出的中國新建和恢復建設的燃煤電廠裝機規模總和達到了46700兆瓦(46.7gw)。這些正在和即將發電的電廠,將令中國煤電產能一下子增加約4%。
熟悉中國煤電行業的人都知道,從2016年后,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剩。難道情況已經變了嗎?
煤電需求反彈
按照中國官方近日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以及近期政策的變動,中國近期的煤電需求的確在反彈。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7月3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同比增長3.1%左右,發電用煤大幅增長是煤炭消費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統計局數字顯示,上半年中國用電量相比去年同期猛增9.4%。
與此同時,進入夏季,不少地區出現了短期用電負荷短缺的現象,山東、河南、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均有電力供需形勢嚴峻的報道,其中山東省預計將有3000兆瓦(3gw)的供電缺口。
鑒于電力供需關系的變化,政策層面,中國也的確對煤電行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松綁。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允許此前被勒令停止煤電建設的陜西、湖北、江西、安徽恢復建設;還有四個省份的煤電建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解禁。
“工業用電需求的反彈似乎改變了政策制定者的態度,使他們對產能過剩更加寬容”,綠色和平能源分析師柳力(lauri myllyvirta)表示。
另外,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認為,一些已經建設差不多的煤電項目遲遲不能并網、沒有收益,還要還貸款,這給企業和地方政府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電力企業和地方的游說也是政策放松的重要原因。
政策缺乏定力?
柳力所說的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指的是煤電行業過去兩年的“主旋律”——去產能。
由于進入新世紀后基礎設施建設等高耗能產業獲得大發展,中國在2013年之前經歷了一輪約12年的煤炭和電力消費快速增長期,這導致了全國各地煤電投資的急劇增長,最終造成煤電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面臨財務風險。
煤電的瘋狂擴張也加劇了空氣污染和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緊張,從而令中央政府從經濟和環境層面都不得不對煤電行業加以約束。
2016年4月,中國的最高經濟規劃部門發改委和最高能源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各省嚴控煤電總量規模,接近一半的省(區)被要求暫緩開工建設煤電項目。2017年,能源局又一次性叫停超過100座建設中的煤電廠。
產能過剩遇上需求猛增
那么,今年電力需求的激增是否將會徹底扭轉中國已經實行了兩年的煤電去產能政策呢?
需要注意的是,煤電去產能政策僅僅暫時遏制了煤電行業過剩形勢的繼續惡化。中國的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剛剛從2016年的近50年最低谷略微回升,還遠遠沒有回到健康的水平(每年約5小時),甚至還沒有回升到2015年的水平。換句話說,中國煤電依舊產能過剩。
另外,能源局官員李福龍也透露,由于煤價上漲,上半年中國煤電企業有一半都在虧損。整個煤電行業的營收情況的確比2017年要好,但還遠不到樂觀。
2005至2018年前半年中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變化趨勢。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
袁家海認為,為了幾十小時的尖峰負荷增加煤電裝機是最不經濟的做法。如果能源政策制定者在思想上過于保守,會導致煤電供給側改革政策的執行“定力不夠”。
“我認為一旦工業反彈失去動力,政策將會重新關注產能過剩,”柳力表示。“但目前而言,對于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關注似乎被擱置了。”
來源:中外對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