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涉嫌受賄案在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成為國內外矚目的事件。劉鐵男在反思自己罪行的同時,還提出改進項目審批制度,防范腐敗風險的建議。劉鐵男說:“個人裁量權大審批項目過多,已經成為引發腐敗的風險源?!?/p>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已經有10余名司局級干部被審查,以至于有人發問:為什么發改委貪官特別多?去年3月,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就指出,發改委管得太多了,權力太大了,太集中了,成為矛盾的焦點,發改委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據報道,發改委有超30個省部級干部,超50個司局級單位,超200個司局級待遇干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近一年間審批或核準了近1500個項目。
其實,發改委出現的問題由來已久。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就抨擊過發改委的“處長專政“現象?!疤庨L放行,司局長就可能批準,高層一般不會追究很多“,審批經辦官員實際擁有很大的權力。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也指出,腐敗的實質就是權力尋租。他認為,中國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建立的新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半市場、半統制“經濟,其主要特點,是包括政府機構和國有經濟在內的國家部門仍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這種過渡性的經濟形態,既包含新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因素,也包含舊的、命令經濟或稱統制經濟的因素。由于本世紀初期以來改革出現了停頓甚至倒退的傾向,這就使中國現行的“半市場、半統制“混合體制的消極方面更加強化。行政力量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手段不斷強化,統制經濟因素的不斷增加使尋租活動基礎擴大,使腐敗活動日益猖獗。
中國汽車產業歷來都是通過項目審批制來進行宏觀調控的,通過審批來控制新的企業進入,通過審批來控制產業的散亂,通過審批來控制非國有資金的進入。因此,多年來審批制也就成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有些官員宣稱,如果對汽車工業不加管制,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其實不過是為尋租尋找借口。國外產業研究學者曾經指出:“政府難以正確地獲得事實準確地進入管制所必需的有關需求(含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選擇偏好)、企業(也包括潛在的新的進入者)的成本,以及各企業戰略性相互依存關系等的條件。簡單地進入管制往往會成為過火的東西,產生因損害競爭而導致的嚴重社會損失?!皩徟⒉皇枪芾砥嚬I的最好手段。
關鍵是政府應該如何管理汽車工業,國內長期以來一直強調的是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汽車工業管理的關鍵應該是加強監管,特別是對節能、環保、質量、安全、服務、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監管,才能保證汽車工業健康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汽車強國的目標,如果依然單純強調加強審批管理,不但批不出一個汽車強國,還會繼續擴大腐敗的重災區,產生更多劉鐵男這樣的貪官。
來源:《時代汽車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