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我國首個采用技術的核電站——浙江站1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拉開了我國在建4臺ap1000核電機組的投產大幕。ap1000是當今世界主流三代核電技術之一,較二代堆型有革命性的技術改進,但從2007年引入國內算起到今年首堆并網發電,ap1000在中國的“落地生根”歷時十年之久,嚴重滯后于計劃進度——期間因屢受設備研制滯后等問題困擾,三門核電1號機組建設期超過九年,比計劃進度晚了近五年。
浙江三門核電站
核電工程投資巨大、工期漫長,作為ap1000全球首堆,三門核電1號機組的延期投產不僅會大幅增加項目建設成本、嚴重影響后續項目的建設進度,還會對我國在該技術基礎上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自主核電技術cap1400的開工建設產生影響。
經濟性是衡量核電技術核心競爭力高低的關鍵指標,并已成為各國三代核電技術“角力”的重點。在此背景下,ap1000此前出現的種種問題會否影響其競爭力?首批項目造價因拖期增加了多少?投產后的上網電價如何確定?后續項目還有多少空間,會否再現設備“卡脖子”問題? 近日,針對上述備受業界關注的問題,負責引進、消化、吸收ap1000技術的主體——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相關部門直接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做出了獨家回應。
工期延誤影響ap1000競爭力?
ap1000是美國西屋公司三代核電技術的代號,其中,“ap”是“先進非能動壓水堆”(advanced passive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的英文簡寫,“1000”指發電功率為1000mw級。
目前,我國在建的ap1000項目共計4臺,包括三門核電站一期1、2號機組和海陽核電站一期1、2號機組。國家核電提供的資料顯示,海陽二期、三門二期、陸豐一期、徐大堡一期項目8臺機組已按cap1000(消化吸收和優化設計后的國產ap1000,“c”指代“中國”,“1000”代表功率水平為1000mw級)技術準備多年,目前都具備開工建設條件。
“三門核電1號機組功率目前已按計劃升至75%,各項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預計年內可實現商運。同時,海陽1號、三門2號機組也均已完成裝料,正按程序開展后續工作;海陽2號機組預計本月開始裝料。”針對ap1000項目進度延遲問題,國家核電辦公廳副主任李少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
據了解,過去十幾年中,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平均建設工期為5-6年。根據這一進度安排,三門1號、海陽1號機組的延誤時間均已超過50個月。
“ap1000項目拖期的主要原因包括施工設計滯后、主泵等設備研制困難導致的供貨延誤、福島核事故后的設計改進等。”國家核電副總經理、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鄭明光曾就ap1000項目延期向記者做出解釋。
鄭明光表示,作為創新技術,ap1000技術沒有原型堆,首堆工程需要開展多項額外試驗,沒有經驗可以借鑒。“ap1000在安全性、經濟性等設計理念方面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特別是非能動安全技術、模塊化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給首堆工程帶來了更多挑戰。”
據記者了解,作為創新技術的首次實踐,核電首堆拖期的問題在國際上比較普遍。例如,同為三代核電技術的epr(歐洲先進壓水堆)也曾面臨類似問題,其原首堆項目2005年于芬蘭開工,至今尚未并網。
“首堆是把創新設計轉化為工程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總是充滿挑戰。”國家核電設備部總經理張樹軍強調,“ap1000引入非能動理念,和傳統壓水堆相比變化很大。首堆建設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同時,我們也積累了經驗,完善了設計,驗證了ap1000技術和非能動系統是可靠、先進的。”
國家核電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熊載波則告訴記者:“ap1000首堆建設過程中,核安全監管極其嚴格,期間不時有業內外專家提出各種質疑,可以說全程是放在放大鏡下的,這對ap1000首堆是一個好事,經得起質疑,才是放心的技術。”
三門核電一號機裝料
熊載波表示,首批項目拖期導致經濟性優勢暫時無法體現,但ap1000的生命力來源于技術本身。“創新的非能動系統經過反復的試驗驗證,國家核安全局也認可了其安全性。而且,這套系統設計簡潔,能有效降低建設和運維成本,經濟性上的優勢也將隨著后續運行和批量化逐漸體現。所以我們對ap1000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都有充分信心。”
項目造價增加了多少?
建設造價、投產后的收益、批量化效應,被視為核電技術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參考。那么,三門和海陽項目工程造價是多少?
來源:北極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