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比放開靴子落地,循序漸進逐步開放4 月 17 日,發改委提出將有序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 2018年),商用車( 2020 年)和乘用車( 2022 年)的股比限制,引發市場持續悲觀情緒。近日,專用車及新能源汽車股比放開正式落地。一方面,自 86 年首次放開股比限制以來經過 30 余年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自主零部件工業體系和較高的本地配套率, 自主品牌已具備一定自主研發能力并占有一定市場,行業整體已經具備一定抗沖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商用車市場自主和外資市場分化明顯,股比放開影響主要在合資占比較高的乘用車領域,而外方仍需要依賴中方在渠道及運營方面的優勢,具備資源優勢的行業龍頭以及具備品牌競爭力的優勢自主企業有望抓住 2022 年前的 5 五年窗口期集中優勢資源提升核心技術實力。
新能源整車:外資車型落地仍需時間,國產高端產品或將承壓
新能源汽車股比放開后,國外新能源車企進入中國市場仍需獲得生產資質,目前 2 種途徑分別是新建或兼并重組。其中,自行獨資建廠仍須滿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和《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產品下線最快仍需 2 年時間;投資入股現有新能源汽車企業盡管可直接獲得生產資質,但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生產資質資源有限,想實現 100%控股有較大難度。兩種路徑均需要一定時間,給國內新能源車企企業留下緩沖期。
但由于外資新能源車企具備技術和品牌優勢,在國內投產后將大幅降低其產品成本,與國內高端新能源車型價格差將縮小,同時由于補貼退坡并逐步取消,外商和本土品牌產品將真正同臺競爭。另一方面,對外開放有望充分激發行業活力,倒逼企業發揮能動性積極進行技術及創新,行業壓力與機遇將長期并存。
零部件:外資加持刺激自主廠商加速創新,市場化進程利好特斯拉產業鏈
新能源整車市場率先開放率先加劇相關零部件企業間的競爭,多家外資零部件企業已提前行動先行搶占新能源陣地,組建新合資公司。例如,法雷奧西門子與富奧 2018 年 2 月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資生產新能源動力總成逆變器;博世與中聯汽車電子 2018 年 4 月合資建立新廠生產新能源產品;大陸與成飛集成 2018 年 4 月組建新合資公司生產 48v 輕混電池系統;麥格納 2018 年 4 月與北汽簽署協議打造智能電動車。外資零部件布局新能源領域在掀起新一輪高端對抗的同時,也會刺激部分國內企業加速技術創新、鞏固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已經進入特斯拉配套體系、 具備一定先發優勢以及能夠加快研發步伐,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國內優質零部件龍頭企業,在未來合資、外資廠新能源車上量時,在行業中保持競爭力。
投資評價和建議
新能源汽車股比正式放開,行業由保護期轉入開放期,長期來看壓力與機遇并存。建議持續關注具備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及品牌競爭力的整車龍頭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宇通客車,以及自身業務成長性較強的細分行業龍頭,建議關注福耀玻璃、寧波高發、星宇股份以及旭升股份。
風險分析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