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主業 化解過剩——張長富談新常態下鋼鐵企業應變之策
“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開始由快速成長階段向低速平穩發展階段過渡,產能過剩、同質化無序競爭、產業集中度低、技術研發難度加大等問題凸現,且都具備長期性。”10月16日,在2014(第十二屆)中國鋼鐵產業鏈戰略發展與投資峰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指出,鋼鐵行業“高產量、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的特點將長期存在。
既然態勢無法改變,那么鋼鐵企業該怎么變?張長富認為,簡單來說就是堅持化解過剩產能,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要做精主業、優化產業鏈和價值鏈
當前,產能過剩帶來的市場壓力和綠色發展帶來的環保壓力,正在倒逼鋼鐵行業進入痛苦的結構轉型階段。對此,張長富指出:“要堅持做強做精主業,調整優化企業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張長富指出,鋼鐵工業轉型升級重點是要在6個方面取得成功和突破。一要依靠技術創新,做強做精主業,實現產品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二要堅持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企業由制造型向服務型轉變;三要大力節能減排,變廢為寶,實現全行業綠色發展;四是要按市場規律,化解過剩產能,優化調整企業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全行業合理的產業布局和集中度;五要大幅度提升信息化、國際化水平,增強開放程度和全球經營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六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以鐵礦石為重點的資源保障能力,支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圍繞主業適度發展非鋼產業是鋼鐵企業優化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
張長富介紹,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產鋼量在1000萬噸以上的寶鋼、沙鋼等代表性企業,其非鋼產業的收入比重逐年上升,2012年占比為20%左右,2013年占比達到30%以上。非鋼產業在企業收入和效益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取得一定成效,這是鋼鐵企業改革發展的亮點。
“在風云變幻、潮起潮落的市場經濟中,一業為主、適度多元,是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規避風險,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張長富說。
這就要求鋼鐵企業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堅持做精做強主業。鋼鐵企業實現一業為主,適度發展相關多元產業,實現生產經營轉型,決不是盲目轉產。首要的還是應把主業做強做精,打造百年基業。這一點必須堅定不移,決不改變。主業是企業的根基和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志,也是企業發展多元產業的基礎和支撐,夯實主業才能為多元產業提供品牌、技術、管理、人才、資金的支持和條件。
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充分發揮企業產品、品牌、區位優勢,認真調查研究和風險評估,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切忌跟風趕浪。要圍繞自身進行產業鏈、價值鏈建設,培育有特色和優勢的深加工產品,提升產品集中度和市場占有率。堅持差異化、精細化,不搞同質化。“要選準‘小’產品,闖出大市場,贏得高效益。”張長富說。
三是要堅持把多元產業作為事業來干。要創新機制、體制,加強管理,優化配置內部資源,切忌依賴主業、吃大鍋飯。要不斷培育企業高明的決策力和高效的執行力,提高成功率,使多元產業真正成為企業抗風險的屏障,而不是增加風險的陷阱。
四是要堅持把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密切結合起來,明確方向,突出重點。“企業實施一業為主、適度多元,其實質是自身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必須有清晰的戰略。”張長富指出,“一定要同企業實現從制造型向服務型轉變緊密結合起來。”要轉變觀念,流程再造,建立和發展與上下游產業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機制,為用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要適應宏觀經濟發展變化,圍繞市場和戰略用戶發展鋼材深加工,提升和延伸鋼材深加工產業;圍繞冶金渣、氣、水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及新能源產業,助推全行業綠色發展;圍繞鋼鐵生產流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產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
“企業經營困難,也正是職工承受能力強、企業改革調整最好的時機。抱著吃虧心態,繼續等待觀望將失去迎接下一輪發展的先機。希望企業家和有識之士認清形勢,明智抉擇,主動調整,決不要消極地等待,而要比誰轉得快、調得準,爭取主動權,誰最先走出困境。”張長富表示。
必須邁過化解過剩產能這道坎
“多年以來,我們享受了鋼鐵行業靠數量、規模、速度粗放式發展的紅利,到今天應該為這種發展帶來的負面后果買單了。”張長富指出,“嚴峻的產能過剩正對全行業造成災難性的傷害———供求失衡、市場混亂、價格扭曲,企業經營困難、效益大幅度下降,行業大面積虧損。”
據統計,今年1~8月份,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4181億元,實現利潤161.93億元,銷售利潤率為0.67%。從實現利潤的構成來看,鋼鐵主營業務利潤僅為51.84億元,實際噸鋼利潤僅為9.4元。“但是,主營業務扭虧最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初以來原燃料價格降幅大于鋼材價格降幅,并不是行業本身有所好轉。”張長富說。
事實上,鋼鐵行業供過于求的矛盾至今沒有改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粗鋼產量為5.5億噸,同比增長2.58%;生鐵產量為4.83億噸,同比增長0.45%;鋼材(含重復材)產量為7.42億噸,同比增長5.37%。今年前8個月,我國平均日產粗鋼229萬噸,據此推算全年粗鋼產量將達到8.21億噸。
與此同時,表觀消費量則持續下降。8月份,全國粗鋼(折合量)表觀消費量為6190萬噸,同比下降1.9%。1~8月份,粗鋼表觀消費量約5億噸,同比減少152萬噸,下降0.3%。表觀消費量持續下降,釋放出強烈的市場需求減弱的信號。
“產量增加,表觀消費量卻在下降,這說明仍然有企業在盲目生產。”張長富指出。
然而,造成產能過剩不是一朝一夕,化解產能過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長期的、艱巨的,甚至是痛苦的。
從中國的國情看,化解產能過剩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從企業層面看,按通常標準,建設1噸粗鋼產能需要投資5000元,如果減少2億噸產能,就大約形成1萬億元的投資損失,企業如何承擔消化?因此,企業普遍的心態是限產吃虧,希望別人限、自己不限,寧可丟效益,不愿丟市場。從地方政府層面看,鋼鐵企業作為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密集的行業,貢獻gdp、提供稅收和就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毋庸置疑,要關停限產談何容易。這些現實困難決定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另外,從美國、日本、歐洲化解過剩鋼鐵產能的經歷來看,他們分別用了7年、8年、14年。化解過剩產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調整得越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也會越困難。因此,這是鋼鐵行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需要指出的是,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出口成為當前消化產能的重要途徑和通道。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我國累計出口鋼材5683萬噸,同比增長35.4%;進口鋼材964萬噸,同比增長4.4%;折合粗鋼凈出口5020萬噸,同比增加1536萬噸。與同期全國粗鋼生產增量1384萬噸相比,相當于出口消化了全部的增量。預計第四季度,我國鋼材出口量將繼續保持穩定,全年出口量突破8000萬噸似乎已成定局。
但是,張長富指出,大量低附加值鋼材產品出口將帶來越來越多的糾紛和摩擦,從而影響出口。以目前的鋼材產品出口結構來消化過剩產能不是長久之計,甚至會帶來宏觀政策的調整。
來源:中國冶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