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用這句話形容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一車床廠數控車床加工產品線經理、高級技師楊廣明再貼切不過了。他被組合鏜床制造廠家譽為“身懷絕技的高人”;他妙手回春,是企業醫治設備疑難雜癥的“全科醫生”;他執著理想堅守信念,技術精湛常創常新,敢于擔當無私奉獻,扎根基層,深耕在生產第一線,一干就是三十七年。
數十年來,楊廣明共改造、革新設備三百余臺,創造經濟價值、效益近億元。他積累總結了《磨頭主軸與軸瓦裝配調試絕活》等20多種獨特的維修技術,探索出《液壓三步經驗診斷法》等10余種先進的維修方法;作為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他還親自傳授《日本大偎加工中心電氣故障診斷與排除技能》等涵蓋設備維修、機床裝配與調試等方面20余項絕活。
獲得“工人中的諸葛亮”美譽
1980年,楊廣明進入到沈陽第一機床廠1號車間工作,正式開啟了自己維修鉗工的職業生涯。1984年,楊廣明研制的立式離心甩油機,能夠將混在鐵屑里的油料分離出來,油料得以重新回收使用,大大減少浪費,該項目先后獲得沈陽市、遼寧省及全國青工“五小智慧杯競賽一等獎”。隨后,他不斷鉆研新技術。2016年,為節約單位生產資金,帶領技術人員將閑置工裝進行改造,針對現有設備結構特點設計床鞍上導軌淬火感應器一套,經試驗加工床鞍滿足質量和技術要求,為單位全年節省成本118萬元。大家都稱他為“工人中的諸葛亮”。
給機床治“怪病”的高人
2005年,單位新購置的組合鏜床在開動不久后出現“怪病”,制造廠家多次來到現場也無法找到病根,嚴重制約生產。楊廣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頂著巨大壓力,對數據反復對比、分析,最終找到原因,保證了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組合鏜床制造廠家技術人員心服口服,評價他是“身懷絕技的高人”。
床身加工關鍵工序的組合磨床由于老化嚴重,磨頭及修整器已經無法正常運行。但改造費用報價近百萬元,且維修周期在10個月左右。楊廣明查閱大量技術資料,大膽嘗試新方法,帶領團隊經過15天奮戰,讓設備再獲新生,不但節省了改造費用近百萬元,同時還每年節省3米床身外協加工費用300余萬元。
手把手傳授經驗技能
讓師徒“結對子”立項攻關是楊廣明創新工作室在實踐中進行技能傳授和知識傳遞的培訓方式,同時也是“以戰代練”的有效手段。楊廣明表示,這樣的培訓方式不僅有導師的豐富經驗,還有學徒的創新活力,二者相互促進,既解決了企業的生產難題,又實現了技術的傳幫帶,更激發了員工的創新創效熱情。
在《老化組合磨床技術改造項目》中,楊廣明與單承洋、田錚結成對子,歷時5個月,先后3次對這臺“服役”50余年的床身組合磨床進行優化改進,徹底解決了令設備保障室最為頭疼的問題。據估算,該項目每年可節省維修成本24萬元。在楊廣明的帶動下,創新創效成果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年初,楊廣明創新工作室共設立了18個創新成果項目,其中已有9個項目順利結項。
來源:沈陽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