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北京通州區潞城鎮郝家府村c5地塊區域一片“灰蒙蒙”,不僅是因為當天的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能見度不高,還因為該路段正在施工。c5地塊中一塊被綠色防塵網遮蓋起來的施工現場以及一卷黑色的高壓電纜卷軸分外吸引人的眼球。
“這就是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行政辦公區c5開關站外電源電纜敷設施工現場。”此處工程的總負責人,北京通州供電公司員工胡寶玉指著不遠處的電纜卷軸說道。
c5地塊功能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機關配送中心,將來主要用于為行政辦公區市屬機關提供管理、配送和服務保障。開關站的建設主要為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辦公樓主體建筑制冷等能源服務設施提供電力保障。
悶熱天氣里,要扛起近5噸的電纜
9時30分,氣溫已經達到了32攝氏度,悶熱難耐。現場的施工人員做著電纜入廊的最后準備工作,兩名施工人員用千斤頂將電纜軸一點點撬起。
“像這樣的一卷電纜軸長約350米,重達4.8噸,我們要先把它撬起來,這樣就可以轉動,方便一會兒將電纜順入地下管廊。”胡寶玉說,“綜合管廊的空間比較狹小,又多有彎道,因此器械運輸設備無法進入。我們的工人師傅們在管廊中只能用肩扛的方式將電纜放在電纜架上。到最遠處,大家要扛著將近5噸重的電纜走近2000米。”胡寶玉說。
地面上雖僅有6位施工人員,但是在我們腳下的綜合管廊里,卻“藏著”90多位工人師傅。
進入管廊前,先抽有毒氣體
一個藍色的抽風機正在“轟轟”作響,不停地從地下管廊向外抽氣。胡寶玉告訴記者,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地下管廊內部常年不通風,會有沼氣等有害氣體產生。每次下廊作業前必須先用抽風機抽兩三個小時后,施工人員才可進入。”
在電纜井的入口處,另一名施工人員在用一個黃色的氣體檢測儀實時監測廊內的各項氣體濃度,將時間和氣體濃度記錄在一張表格上。“如果有毒氣體超標,機器就會報警。現在的氧氣濃度是20.9,一氧化碳的濃度是0,這就是安全的。直到全部工人返回地面,才能停止氣體監測,這主要是為了工人們的安全著想。”
“都準備好了,開始放電纜吧。”
10時整,隨著地下傳出的口令,地面上的工人師傅們開始向地下放電纜。地下管廊內傳出“一二、一二”的號子聲。
通州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項目經理王家蓬介紹,目前敷設的這條電纜路徑是從政協西變電站到c5開關站的外電源,一段電纜全程總長7000米。
窄窄廊道里,一不小心就磕著
工程開始15分鐘后,記者從不到200米外的另一入口進入地下管廊內。與室外34攝氏度的悶熱相比,管廊內瞬間降到25攝氏度左右,還有不少積水,伴隨著潮氣,略顯陰冷。
“小心兩側,大家都注意腳下。”胡寶玉向正在搬運電纜的施工人員喊道。
由于管廊還在建設中,照明設備還沒有全部開啟,部分路段相對黑暗,這對于肩扛幾噸重物的工人師傅們本就是個挑戰。此外,在不到3米寬的管廊內兩側的墻壁上密密麻麻分布著長達半米的電纜支架,中間留給工人師傅們行走的空間僅約1米寬。一邊扛著“大家伙”,一邊防止磕碰到電纜支架,成為他們的“絕活”。
遇到拐彎處,為方便放電纜,師傅們將電纜在有效半徑內彎成一個半圓。
“盛夏時地下管廊的溫度都這么低,可以想象冬天時會有多冷。電纜的外皮材質多為聚氯乙烯,遇低溫時彎折度會下降,變脆、抗摔能力降低,所以只有在夏天時,電纜可以被彎成這樣的半圓,我們在冬季是不敢這樣彎折的,怕對電纜有損壞。因此夏天也是放電纜的最佳季節。”胡寶玉說。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