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目前仍掌握在歐美幾個發達國家手中,但燃氣內燃機技術已經是百花齊放,就技術水平在國際業界地位而言,國產燃氣內燃機已經超過了國產風電設備。國產內燃機核心技術的掌握和核心部件生產能力的突破,迫使進口燃氣內燃機價格跌了50%以上,同時大幅降低的還有進口設備配件費用。在燃氣內燃機領域,“洋品牌”的壟斷局面已不復存在。
縮小與國際品牌的技術差距
盡管國產燃氣內燃機綜合性價比優于進口產品,但在自動化管理技術、發電效率以及整機技術水平方面,全面趕超進口機組尚需時日。由于國內基礎工業薄弱,核心材料和熱處理技術、高精度加工能力等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型燃氣輪機仍需依賴進口。
目前,相關部門在燃氣動力技術國產化方面已經進行了兩個重要產業布局。
第一個是燃氣輪機技術合作。2011年,由相關部門牽頭,華電集團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華電通用輕型燃機設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航改型燃氣輪機發電系統的成套生產銷售和技術研發。
從合作項目引進初衷來看,通過引進成套設備組裝線,掌握分布式能源系統集成技術。從燃氣輪機組在中國組裝開始,逐步實現部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并推進國產化進程,將為中國分布式能源產業奠定基礎。合作近3年來,ge燃氣輪機銷量明顯增長,引進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設備組裝工作卻進展緩慢。
第二個是補貼建設分布式能源燃氣內燃機國產化研發基地。2012年底,相關部門確定以勝動集團在建的燃氣內燃機生產基地為基礎,補貼建設國家級燃氣內燃機國產化研發基地。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目前燃氣內燃機配套產品廠房已經建成投產,曲軸、機體、連桿和氣缸蓋等發動機核心部件生產廠房以及整機組裝測試系統和技術研發中心正在建設中,預計到2016年能夠全部建成投產。
該基地的建成投產,將大幅度提升研究技術水平,縮小與國際品牌的技術差距,甚至在部分領域超過進口同類產品,為中小型分布式能源發電項目提供更多的燃氣動力設備選擇。
核心技術國產化才是真正國產化
雖然燃氣動力國產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燃氣發電裝備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仍不容樂觀,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頂層設計,分步實施。目前,研究機構、企業等均屬散兵作戰,沒有統一的方向,甚至還沒有明確找出技術差距在哪里,因此沒法制定一套攻守戰略。這就迫切需要相關部門牽頭,通過研討,分析形勢,確定差距。針對燃氣輪機和燃氣內燃機,分別制定國產化推進計劃,明確分工并組織實施。如依托發展較快、技術差距較小的燃氣內燃機廠家基礎,制定短期規劃,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預計3-5年內就會有較大突破,全面達到甚至趕超國際產品,為發展中小型分布式能源項目奠定基礎,同時制定中長期的燃氣輪機技術引進計劃,通過市場引導、研發投資、人才引進,結合國內材料、加工、自控等技術的提升,最終實現燃氣輪機的國產化。
二是充分利用國際品牌的競爭,迅速吸收消化核心技術。目前無論是燃氣輪機還是燃氣內燃機,在國際上都有多個技術和裝備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之間有一種潛在的默契,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長期行而不宣的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但是高鐵的引進模式打破了聯合壟斷,讓提供技術的供應商短期獲得市場,通過短期市場代價換取真正的技術,并組織國內相關行業領軍企業,采用競爭模式引入技術合作,快速吸收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同時需警惕部分國際公司的宣傳理念誤導,比如提出采購全球化等。
只有核心技術國產化、收益國產化才是真正實現國產化。
建立吸引優秀人才機制
另外,加強和鼓勵自主研發投入,建立吸引行業人才的機制。由于多年的能源結構問題,國內燃氣發電產業發展緩慢,燃氣發電技術、裝備和人才均極度匱乏。
筆者曾考察過美國、德國等燃氣發電裝備企業,如美國圣地哥的索拉公司,有很多中國人在做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廣,但他們不愿回國發展,認為國內缺少平臺,產業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在國內召開的一次國際燃氣熱電聯產技術研討會上,也有海外專家提出回國發展,但相關部門沒有出具未來燃氣發電產業發展的規劃。沒有制訂國家級研究機構的規劃,沒有確定的平臺及空間,就無法吸引其回國發展。
國內的企業也是一樣,以市場換技術的合作模式,讓企業沒有主導權,無法實現技術引進。加上自主投資研發的政策不明朗、技術風險不可控,使得企業動力不足。在發展初期,應由國家依托院校、研究所和裝備制造廠,投資建立研究機構或以免稅等模式鼓勵企業建立研究部門,進行開發和技術引進,吸引國內外技術專家加盟。
創造產業發展空間和規模,促進資本投入。目前燃氣發電及熱電聯產的產業規模還不大,國內無論大型天然氣發電站還是cchp(熱電冷聯產系統)和dch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熱電聯產項目均比較少,以煤作為主力能源的模式限制了天然氣發電產業的發展。按照熱值核定,煤的單位熱值是天然氣的40%甚至更低,尤其是近期國內煤價大幅下降而天然氣價格一路上升,煤電作為電力的核心支撐,使得燃氣發電沒有盈利空間,雖然能源利用效率高,但沒有經濟效益,沒有國家層面的補貼政策,未來的燃氣發電及聯供產業發展形勢還不明朗。因此企業看不到產業發展的前景,更加不愿意進行長期投資。
推進天然氣發電及熱電聯產不僅僅在示范應用,而應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宏觀布局,通過有效的利益鏈促使燃氣發電進入主流應用領域。比如收取煤電環保稅費補貼天然氣發電、對于能效利用率高于70%的熱電聯產項目予以優惠燃氣供應價格等,這必將激發一輪企業自主的技術國產化熱潮。 (作者單位:勝利油田勝利動力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中電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