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平整的路面凸起一塊窨井蓋、人行道走著走著就斷了頭……生活在城市中,你是否遇到過這些情況?城市很大,大到像這類的小事常會被我們忽略。著名決策專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王力曾說過,城市管理是“天大的小事”,我們的城市是否宜居,市民們不用套硬指標,只需感受身邊小事是否讓人感到舒服,而舒服正是宜居。
那么,這座城市讓你舒服嗎?通過探訪海口的大街小巷,我們希望去找尋這樣的一個個細節,感受人們與這座城市之間的距離。從地面之上、半空之中、公共交通細微之處等方面,關注這座城市的細節,喚起城市管理者和每個市民對于細節本身的關注,尋求城市需要彌補的細枝末梢。
城市細節直接關系著這座城市里每個人的幸福生活,新時期的城市治理工作,需要拿出“繡花”功夫,發揚工匠精神,持續提升城市建管精細化水平,打造宜居宜業海口,讓城市形象更加靚麗,環境更加優美,百姓生活更加舒適。
井蓋凸起把人絆倒 鋼筋裸露踢到腳疼 路面坑洼顛得厲害 路燈缺失怕走夜路
行走路上磕磕絆絆
且行且當心
南國都市報7月30日訊(記者 張宏波/文 陳衛東/圖)道路是一座城市的血管,縱橫交錯的道路構建了現代化的交通體系。但在這些道路上,有時會隆起一塊窨井蓋、陷出一個坑、垂落下一根電線、裸露出一塊地樁,這些細微之處的小問題,就好像一個個“小瘤子”滋生在城市的血管之上。
第1部分
行走的安全
凹凸的井蓋
連人帶車摔了一跤
從此見井蓋繞著走
凸出的井蓋
家住海口坡巷路的老趙就嘗過井蓋的苦頭。曾經夜間騎電動車行駛路過蒼嶧路的他,被路面上一塊凸出的井蓋絆倒,連人帶車摔了一跤,好在只是皮外傷,沒有傷筋動骨,但也讓他一個星期無法工作。“之后,看見井蓋我都繞著騎,吃了一次虧,怕了。”老趙說。
老趙發現,吃過這個井蓋虧的人并不止他一個。后來,有媒體報道稱,由于蒼嶧路一井蓋凸起,一位父親載著兒子騎電動車不慎撞上這塊凸起的井蓋后摔倒,導致父親左側胸部四根肋骨骨折,兒子臉部受傷,內嘴唇縫七針。“這么一想,我還算幸運的。”老趙自嘲道。
今年1月份,本報報道海口井蓋凹凸的問題:路面井蓋有的凸起有的凹陷,稍不注意,開車經過就顛得難受,而且還容易絆倒行人;有的井蓋松動,車輛來來往往碾壓后噪音不斷,街邊居民訴苦失眠……隨后,有關部門針對問題井蓋開展修復工作。但目前來看,凹凸的井蓋在海口還有不少。
在海口環湖路旁的一處人行道上,凸起了兩處面積達三四平方米的水泥井蓋,超過人行道路面十幾厘米。兩處水泥井蓋一前一后,橫亙在人行道上,甚至還把盲道截斷。“普通人一抬腳也許就過去了,可是,盲人怎么辦?”經常在附近散步的市民陳彬說,人行道上如此設置,非常不合理。
裸露的鋼筋
凸出路面幾厘米
腳踢到是真疼!
裸露的鋼筋
“現在晚上散步時,時常會遇到路面上裸露的鋼筋,很多都是建設施工時留下的,露出地面一小截,不注意很容易絆倒。”家住國興大道附近的白領羅惠瑩說,平常夜跑的時候,鞋底踏上去,才發現路面有鋼筋,差點就崴腳。
在國興大道上,記者看到,一些裸露的鋼筋高出地面五六厘米。據觀察,這些鋼筋可能是用來固定路燈或交通指示牌,設施拆除后,沒及時去除。
“鋼筋就這樣暴露在路面上,周圍也沒有警示牌,晚上黑漆漆的,海南許多人又喜歡穿拖鞋,踩上去或直接踢到,很可能就會受傷、摔跤。”市民陳興說,前段時間,他穿拖鞋出門,就踢到了裸露在路面上的鋼筋,大腳趾至今隱隱作痛。
除了鋼筋,路面上還會出現一些更為細微的鋼材。在紅城湖路上,記者發現一段直徑不足一厘米的鋼材露出地面一兩厘米。走上去,感覺到腳底被硌。不少市民認為,有關部門應及時平整、拆除這些隱患。即便不能及時拆除,可先采取一些安全防護措施。
人行道缺失
混行車流中
行人易被刮
一段時間以來,住在龍昆南路附近的馮阿姨時常反映說,紅城湖旁的一條道路沒有設置人行道,導致行人只能行走在馬路上。電動車、機動車從身旁經過,十分不安全。“人車混行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以前這里是斷頭路,來往的車輛并不多,人也少。后來路打通了,路邊的小區也建了起來,但人行道還是一直缺失。”馮阿姨說。
在紅城湖路旁,記者找到馮阿姨所說的路段。人行道缺失的一側位于由南向北行駛的半幅道路邊。斷頭路打通后,該路段車流量明顯增多,但人行道卻沒有配套好。
順著該路段往北走十來分鐘,另一處路段同樣存在人行道缺失的情況。機動車與電動車來來往往,行人只能混行一側,車輛較多時,需尤其注意身旁情況,稍不留神很可能就被刮蹭到。
還有一些人行道上,地磚缺失或是破損導致形成坑洼,或者導致膠管裸露。在龍昆南路與海德路的交叉路口附近,就有一處人行道地磚缺失,往來人群密集還經常有人推嬰兒車經過,通行很不方便。“有時候不注意,嬰兒車就會卡進坑洞里,推起來特別費勁。”
“有時候人行道施工后,會造成地磚不平,遇上下雨天,一腳踩下去就濺上一灘水。”住在和信廣場的一名住戶告訴記者,施工完留個“尾巴”讓大家通行受阻,希望有關部門及時派人修補人行道,確保路人安全。
垂落的管線
車開過就能碰到
不慎刮斷很危險
管線垂落
在海口市板橋路上,記者看到,一根直徑一厘米左右的管線直接垂落而下,管線內的金屬線清晰可見。一些高度稍高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車頂很容易觸碰到這根管線。
此外,電力管線街頭裸露的情況也值得注意。在板橋路口,一處變壓箱下密布著許多管線,有些管線的接頭處僅僅用黑色膠布連接后,便直接裸露在外。長時間風吹日曬,如果破損沒或是人為不慎刮斷,管線帶電就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走訪發現,在一些小街小巷中,這種情況著實不少。在朱云路附近的一片城中村小巷中,記者看到,有些管線外部包有白色的包裹管。但是,在一些包裹管缺失的地方,管線垂落而下,管線內的金屬絲也裸露在外。而在一些農貿市場周邊,類似的情況同樣存在。作為人流量較大的場所,管線安全更應引起重視。
坑洼的路面
一個個“陷阱”
走路得小心翼翼
坑洼的人行道
近來,海口多雨,部分道路路面坑洼、破損的問題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話題。特別是那些多年無人理會、破損越來越嚴重的道路,更讓過往車輛和行人發愁。
在國興大道附近的一處路段,也存在路面坑洼的情況。據附近居民稱,這條路車流量并不算小,但路面水泥開裂使得路面高低不平,成了一個個“凹陷”,下雨時更是成了“陷阱”。
記者在該路段看到,大片路面粗糙、龜裂,坑洼非常多。有的坑洼直徑超過幾十厘米。記者駕車以每小時30公里的車速經過時,感覺十分顛簸。對于騎電動車、自行車的市民而言,其顛簸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被占的盲道
垃圾桶電線桿
活生生斬斷盲道
盲道被占
如今,在海口市區大部分道路上,鋪設了高標準、高質量的盲道,為盲人出行提供方便。然而,一直以來,有市民反映稱,海口不少盲道被公共設施占用,讓盲道的使用陷入尷尬。
在海口金牛路,原本通暢的盲道上,突然出現一個垃圾桶,將整個盲道“攔腰斬斷”。人行道上,用條形引導磚鋪就的路面叫行進盲道,代表前方無障礙,盲人可放心前行;用帶有圓點的磚鋪就的路面叫提示盲道,用來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礙。然而,垃圾桶附近,并沒任何圓點磚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礙物。
在名門廣場附近,一條盲道在電動車停車區和停車場之間延伸,原本電動車來回穿梭已給盲道使用者增加了風險。然而,就在這條盲道中,還橫竄出一根石柱電線桿和兩根鐵質電線桿。由于盲道兩端沒有提示,盲人很有可能就會撞上電線桿。
在藍天路的一處公交站臺,盲道直接從站臺上穿過。不僅如此,站臺上設立三處供乘客等車使用的鐵質座位,全部建在盲道上。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不少電動車停車區緊鄰著人行道上的盲道,停放在停車區內的電動車幾乎會占用到盲道,這也給盲道的使用造成不便。此外,隨著共享單車的推廣,大量停放在路邊的共享單車也存在占用盲道的情況。
缺失的路燈
馬路上黑燈瞎火
怕車也怕遇壞人
吃過晚飯,在路邊散步談心本是一件愜意的事,但遇上沒有路燈地方,你是否會突然警惕起來,生怕被磕到碰到。
在環湖路上,一些路段路燈缺失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彭云飛說,路燈為道路提供照明,一旦缺失,夜間黑燈瞎火,隱患不少。“這段路來往車輛十分密集,不時有市民橫穿馬路。然而,就在這樣一條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道路上,常常出現黑燈瞎火的問題。”
彭云飛表示,每到夜晚,這一路段照明光線十分暗淡。如果不借著途經車輛的燈光,很難看清路面。不少人會選擇用手機微弱的亮光給同行的老人或是小孩照明,出行很不方便。
來源:南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