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部汽車很難活過15年。這是為什么?
在2012年發布新版《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的時候,大家以為中國終于有了培養老爺車的沃土。按照此前的規定,轎車跑到10年或者50萬公里,就該當廢鐵處理掉了,新版的報廢標準,取消了轎車的報廢年限,只要檢驗能過,就可以一直開下去。這樣一來,中國的愛車人士就可以像那些老外一樣,挑一款自己喜歡的車子,小心駕駛、精心保養,幾十年后還能開著上街兜風——老爺車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不幸的是,汽車在中國剛剛躲過強制報廢這一劫,又趕上了倒霉的霧霾。假環保之名,各地開始對“黃標車”先禮后兵,以補貼誘車主爭取主動,以上門勸說向車主施加壓力,然后,再通過限行圍追堵截。
“黃標車”,就是那些領取了黃色環保標志的汽車,就汽油車而言,就是達不到“國一”排放標準的車。中國的環保進程實在是快,從“國一”到“國五”,汽車環保標準四連跳,不過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現在,“黃標車”強遭淘汰,引發了國人新一輪對于汽車壽命的悲觀:現在買臺車,搞不好過個十來年就“黃標”了,再珍惜又有什么用?
車子什么時候“黃標”?或者說,什么時候“國一”、“國二”的車子也到處限行?這個問題誰也說不好,全看“有關部門”的臉色了。
車子買來的時候,完全符合國家的所有相關標準;按《物權法》的精神,車子是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有關部門”不能隨意替人家處置。然而,只要想搞定你,辦法總是有的,我不強制你去報廢,但可以禁止你上路,今天不讓你進入城市中心區,明天不讓你上高速公路,后天不讓你上國道——四面圍堵之下,一臺開不上路的車子,留著還有什么用?于是,黃標車主們紛紛繳械,把車況或好或壞的車子交出去報廢。
現在看來,絕大多數“黃標車”的車況確實不咋樣。十幾年前,汽車還沒有向家庭普及,車子數量少而且多數為公用,用起來比較狠,一年能跑出現在車子好幾年的里程,跑到現在,車況不夠報廢也成雞肋。私家車普及之后的情況卻大有不同,一臺私家車,一年也就跑個一兩萬公里,十年十來萬公里,只要保養得當,車況一般都能維持在很好的狀態。但“黃標”的影響已經大大影響到車主對于汽車壽命的預期,大家普遍以為,車子過個十來年就有可能“黃標”,保養再好也難免被淘汰。于是,車主們出現了兩種心態:一是車子開個五六年就賣掉換新車;二是,既然要換新車,維持保養也就不怎么上心。
車子其實是一種耐用消費品,而且是我們日常能夠擁有的最為復雜的物件。它是一座移動的小房間,里邊還有必要的家具和娛樂設施。這座房子就外觀和內裝而言,都有藝術上的講究和工藝上的考究,就可移動性而言,還有著精妙的機械、電子方面的奧秘。說到可玩兒性,它比一臺音響、一個鐘表、一件玉器,要能咂摸出更多的樂趣。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純粹的實用主義者,它又是一部能陪伴你幾十年、能一直傳給兒子甚至孫子的交通工具。
在當下的中國,這一切還是幻想。官方一方面鼓勵汽車大賣,一方面又加速汽車的淘汰,以之為治理空氣污染的靈丹妙藥;百姓一方面熱衷于買新車,一方面又做好了過幾年就換車的心理準備。這種環境之下,一臺車想體面地成為經典車甚至古董車,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來源:跑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