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器件部劉建平團隊在改善藍光led效率下降的問題上再次獲得重要進展。通過采用新型藍光led有源區結構,研究人員在平片藍寶石襯底上實現了超低效率下降的藍光led。研究成果發表在《應用為物理學快報》上。在國際半導體產業界具有廣泛影響的知名雜志《今日半導體》對此研究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
gan基藍光led的發明被譽為“愛迪生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赤崎勇、天野浩與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光led,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利用藍光led和熒光粉合成白光的led燈效率達到熒光燈的兩倍,已經廣泛應用于液晶顯示背光照明,正向家庭和辦公照明領域滲透,但還存在價格偏高的問題。
傳統gan基藍光led一般工作電流密度為20a/cm2,提高led的工作電流密度,可以在單位芯片面積上輸出更多的光,從而可以降低led燈的成本,并使得led適合應用于汽車大燈和投影機等需要高亮光源的場合。但是,藍光led在大電流密度工作時存在的效率下降問題,阻礙了其向大功率、高亮照明領域的發展。近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人員對引起效率下降的原因進行了研究,試圖解決藍光led量子效率隨工作電流密度增加而大幅下降的問題。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就開展了gan基藍光led的研究工作,并在2010年實現了產業化。
來源:全球五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