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汽車報社主辦的“2014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金融協同創新發展論壇”日前在重慶舉行。湖南大學副校長陳收指出,我國銀行資金存在嚴重的錯配。最近十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幾乎每3年翻一番,到現在m2已經超過100萬億,這說明貨幣供應量充足,然而,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銀行資金支持不夠,導致技術升級裹足不前,改善零部件企業融資環境已經迫在眉睫。
目前,a股市場共有81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合計為2743.33億元。今年以來,有北特科技、鵬翎股份等9家汽車零部件類公司通過ipo上市。
股市融資僅僅是零部件企業獲得金融資本支持的一個途徑。論壇上,重慶高新創投兩江品牌汽車產業投資基金舉行揭牌儀式,力推創投資本與汽車零部件產業緊密結合模式。
中國汽車報社社長李慶文在致辭中表示,在現代技術創新的模式下,政府、企業和金融之間的協同能力決定了科技園區的創新效果和創新潛力。在‘新常態’下,創投資本將有力地推動我國零部件產業發展。
李慶文認為,我國的科技園區大部分都由政府主導的力量建立,這種做法在科技園區發展的初級階段能夠很好地幫助園區在短時期內積累大量的經濟資源和要素。隨著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三者之間的協同創新發展顯得特別重要。當今世界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的誕生與創投資本密不可分,我國汽車零部件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投資本扮演著重要角色,協同創新發展非常有必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汽車強國夢需要以零配件產業為基礎,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有合資企業號稱國產化率高達95%,但其實80%以上的部件都是所在國零部件廠跟著整車到國內做配套的,嚴格意義上講根本不算國產,其采用的純國內供應商很少。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與合資主導下的中國汽車工業相映襯的是國內零配件企業艱難的生存環境,更甚是已落得被國內整車廠拋棄的窘境。盈利難,利潤逐年下降也成為國內零配件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歸根結底,根源卻也在自己身上。雖然我國多年前就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品質相對外資較差,難獲整車廠青睞,也直接導致零配件業未能充分享有中國汽車發展紅利,更進一步限制其發展。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