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媒體報道,11月10日,中韓領導人宣布結束中韓自貿區實質性談判,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尹相直和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結束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標志著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達成一致。
11月17日,中國和澳大利亞實質性結束雙邊自貿談判。中韓、中澳經貿關系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
截至目前,中國已簽署的自貿協定達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等。與韓、澳達成自貿協定意味著我國推進對外自貿關系向前邁出一大步。
就汽車業來看,韓、澳汽車業和車市因其各自特點在帶來產業挑戰的同時,對于敢于乘風破浪、志存高遠的我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而言,更帶來難得機遇。踩準自貿關系拓展節奏,我國汽車業將大有可為。
中韓自貿給中國汽車業帶來禮物
韓國《中央日報》分析指出,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國和進口國,若中韓自貿談判成功,預計產生的經濟效益會非常大。
在汽車貿易方面,韓國汽車業占有優勢。但韓國主要汽車企業現代、起亞已經在中國多地建廠。目前從韓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主要是韓國高檔車型。對韓國消費者來說,中國汽車還比較陌生,也正因此,發展潛力就顯得更大。中國汽車海外出口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除了產品競爭力方面的原因,還有其他問題,比如企業缺乏汽車出口的長遠戰略規劃,境外營銷網絡建設不完善等。
中韓建立自貿關系后,中國汽車出口韓國在關稅方面清除一道門檻,更能凸顯價格優勢。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近年來在質量、設計和技術方面有很大提升,在韓國具有拓展空間。
另外,韓國與美國、歐盟都已簽訂自貿協定,并在開展與俄羅斯、土耳其、南方共同市場、以色列、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的自貿談判。中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可通過對韓國投資來開拓全球市場。
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預測,2020年,中國汽車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會提升至與韓國相當的水平。中國的電動汽車、再生能源等新興戰略產業已經領先于韓國。未來數年,隨著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在韓國市場的發展機會更多。中韓自貿的達成不僅促進雙邊汽車等產品的貿易往來,更重要的是促進創新技術合作。
12月8日,中韓結束自貿談判后不久,兩國共同打造的“韓中企業合作創新中心”成立,專門為韓中兩國企業合作提供支持。雙方分別指定韓國產業技術振興院和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為企業合作創新中心的兩大主體,將為兩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等創新技術的合作提供便利。
中韓自貿達成后還將促進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到韓國。去年,韓國汽車產量超過452萬輛。韓國擁有現代、起亞、雷諾三星等多家汽車企業,汽車零部件的采購規模不小,生產需求將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向韓國出口,并促進相關技術的交流和提升,有利于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整體發展。
中澳自貿帶來汽車資源整合契機
中澳貿易往來頻繁,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364億美元,中國連續5年成為澳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
澳大利亞對產品品質要求嚴格。汽車出口澳大利亞需要嚴格的adr認證,adr認證在某種程度上比歐盟認證更為嚴格。眾多汽車品牌被拒于澳大利亞門外。
我國汽車自主品牌多年前打入澳大利亞,但一直沒有起色。長城、奇瑞、福田等中國車企在澳大利亞銷量一度持續暴跌。澳大利亞車市規模不大,但國際汽車品牌競爭異常激烈。中澳達成自貿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價格優勢會有所提升,但發展空間仍然有限。盡管如此,中澳建立自貿關系整體上仍然能帶來難得機會。
首先,中國產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汽摩修理設備、維修保養產品和輪胎等汽配類產品很受澳洲客商歡迎。澳大利亞擁有很高的汽車保有量,每千人擁有600輛汽車,售后服務配件需求量很大。其次,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尋找汽車零部件兼并收購的機會更具可行性。澳大利亞汽車零部件企業包括本地和外資企業。過去30年,澳汽車零部件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曾是跨國汽車公司投資建廠熱土,汽車業發展基礎比較好。金屬沖壓、鑄件等質量過硬,在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方面也有深厚積累。澳大利亞市場狹小,正需要中國零部件大企業的投資整合機會。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可以立足亞太,放眼全球,借助澳大利亞汽車業優勢,充分利用更大的操作空間謀劃未來。
澳大利亞本國的整車制造業已經衰落,新車需求主要依賴進口。澳大利亞并不需要大量從中國采購中低技術含量為主的汽車零部件。中澳建立自貿關系給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的好處,更多的是產業升級和資源整合的契機。
對中國自主品牌車沖擊不會更大
中澳自貿關系對我國整車市場的影響目前來看尚不明顯。而韓國與我國建立自貿關系后,對我國汽車自主品牌會有一定影響,但所帶來的沖擊不會比現在更大。
近年,現代、起亞等韓國汽車的品牌、技術、競爭能力大幅提升,與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定位有重合之處,但主要競爭對手是美系、日系等大眾化汽車品牌。
我國本土汽車企業處于升級階段,在提升品牌的上行通道中會受到韓系車打壓,這對我國汽車自主品牌是鍛煉和提升的機會。另外,中國汽車市場容量大、梯度大、仍然有廣闊天地。韓國主要汽車企業已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多年,韓國進口車和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定位有一定差異,因此關稅減免后,帶來的影響不會明顯大于目前的狀況。
中韓建立自貿關系后,韓國汽車企業調整在中國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很小。韓國主要汽車企業現代、起亞等已在中國扎根多年,有長遠發展考慮。韓國電池等新能源技術產品、零部件項目在中國投入巨大,落地發展的方向也不會輕易動搖。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